對于廣大的專題郵人來說,珍罕性是一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規則中有珍罕性的要求,郵集中需要珍罕性。然而珍罕性往往又需要雄厚的財富作為前提保證,因此廣大的工薪層專題郵人只好望郵興嘆,沒有珍罕郵品無法參與高層次的競爭了。
對此,筆者深有同感,也一直對此有不同看法。個人認為關于珍罕性的評價,一直以來存在兩個較為顯著的誤區:
一是過分夸大了珍罕性的分值及作用。在專題評審規則中,珍罕性是和品相在一起合計25分的,細分之下品相10分,珍罕性15分。然而在我國許多報刊雜志中出現的文章,以及不少“專家”介紹相關知識組集經驗等講座上,一味夸張珍罕性,把“品相和珍罕性”的25分統歸在珍罕性名下,往往避而不談“品相”,從而把品相的分值遺忘了。從而導致以訛傳訛,信口開河“珍罕性25分”。一些基層在這樣的誤導下,把珍罕性吹得越來越不正常了,從而使一些郵友失去信心。尤其是“珍罕品”定高下的論斷,實在是一種誤導。仔細分析一下國內許多優秀的專題郵集在世界郵展上的得失分情況,會發現就算整部郵集總價值不是很高,投入也不很多,但珍罕性失分也不是很多,多數都能拿到10分左右,丟分多在4-5分左右。
二是對珍罕性的理解厚此薄彼,厚珍薄罕。珍與罕不完全等同,珍貴的不一定罕見,罕見的也不一定很貴。有一個笑話,某縣郵展,一部動物郵集因使用了“四方連”猴票,在評審中獲得一等獎,評審員曰:“有哪一部郵集有它的值錢”!后推薦參加省展,會審中就被淘汰了;另一部僅獲二等獎的郵集卻通過了,并在省展獲獎。省郵展上一位行家談到此事說,只要有錢,上郵市立馬就可以買到版票,貴又怎么樣,不存在收集難度;而這枚僅用一天的臨時郵戳,專題信息又很恰當,又難收集,有錢也買不到,對不懂的人而言,1元錢他也不要;對懂的人來說,那就很珍貴了,也許四方連猴票也不換。此言一語中的,珍罕性的主題應該是收集難度而非市場價格,市場價格有一定的參考可較價值,但更應該看重其收集難度。筆者比較了北京“99世界郵展上最高分的三部國內專題郵集,《說茶》及《鷹》兩部郵集中,較早期的郵品很多,古典郵品也不缺乏,尤其是《鷹》,珍品多得令人驚奇。而《風》郵集相比之下,早期郵品就少得多了,珍品也不如前兩部那么豐富,那么突出。但在評分上,前二者品相和珍罕性22分,后者21分,僅僅相差一分。再仔細分析一下《風》郵集中的素材結構,會發現其收集難度也是極高的,其中專題郵戳和豐富的變體錯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