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郵票寄信的人越來越少,從兼具實用性和收藏價值演變為一種收藏品,郵票會消失嗎?在人們的興趣與愛好更為多元的背景下,集郵愛好者也在加速分流,站在郵票市場的“十字路口”,郵票市場會走向何方?
繁華褪去
從90年代末超過2000萬集郵“粉絲”,到如今愛好者不足當時的一半,郵票市場的人氣不再,曾經的繁榮正在消退。
1980年《集郵》雜志復刊、1982年1月份全國集郵聯成立、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出版……80年代初期發生的這3件事,迅速掀起了全國性的集郵熱潮,一大批年輕人紛紛加入集郵隊伍,催生了郵票市場的形成。
從80年代開始,郵票市場經歷了由自主形成到規范管理,由分散到集中逐步發展的過程,催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郵商,成為一級市場的有益補充,集郵和郵票市場也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火了起來。
剛起步時,在一些地級以上城市,集郵愛好者自發地聚集在郵局附近,交換或出售手中的復品,逐步形成了周末郵市;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利用信息不對稱和低吸高拋賺取差價,在當時被稱為“郵販子”。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郵票市場管理規定也很快出爐,各地安排專門場地用于郵票商戶和愛好者交易,一個遍布全國大中城市的郵票市場逐步形成。
最紅火的時候要數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性的“郵票大潮”。其時,北京的月壇、上海的盧工、廣州的人民公園、武漢的航空路郵票市場常常人潮涌動。在財富效應牽引下,全國集郵協會會員超過了500萬人,集郵愛好者達到2000萬人以上。
大潮之后,郵票市場經歷了一個長達十幾年的低迷期,雖然每年都有因少數品種引發的炒作行情,但郵票價格下跌和新郵打折屢現,集郵協會會員和集郵愛好者的數量下降至2015年的313萬人和1000萬人。有所變化的是,郵票市場由過去的簡易、地攤式市場發展為規范的室內市場,北京的馬甸、上海的盧工、廣州的中原、武漢的崇仁路等一批郵票市場成為郵票交易中心。
魅力猶存
實際上,如今看來,郵票更像是一種“古董”,尤其是對于“00后”這些新生代來說。郵票對傳遞信件的價值已經所剩無幾,郵票現貨市場弱化不可避免。
上世紀90年代,郵票現貨市場遍布全國大中城市。時至今日,郵票現貨市場僅存在于省會以上城市,地級中等城市已基本消亡。郵票市場中,郵票、錢幣、磁卡等收藏品三分天下,專營郵票的商戶大幅減少,人流大不如前,成交量明顯萎縮。
在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市場,興趣選擇多元化、集郵隊伍青黃不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郵票現貨市場份額趨降已成為事實。雖然郵票現貨市場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下去,但將趨于邊緣化。
對于郵票愛好者和收藏者來說,除去實用價值,郵票更是一種藝術品,小小紙片上承載的是歷史也是文化。從古至今,各種具有藝術價值的收藏品從未消失,反而隨著時間的累積散發出更迷人的魅力。這就意味著,郵票的藝術屬性,使其能夠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新郵市崛起
令人欣喜的是,新的郵票市場正在崛起。
2013年10月份,南京文交所成立,揭開了郵票交易的一種新形式。不可否認的是,文交所將成為郵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南京文交所之后,全國不少省市區紛紛成立了文交所,短短幾年間文交所數量超過了200家,為郵票交易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客觀上起到了繁榮郵票市場的作用,但盲目發展、亂象頻生也使之很快迎來了整頓期。隨著文交所的規范,其有望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期,成為郵票大宗交易的平臺和判斷郵票市場的風向標。
與此同時,網絡交易將成為郵票交易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 引領下,互聯網 郵票市場也成為可能。現在,在一些大型電商平臺上也能找到郵票的身影。這都說明,郵票交易網絡化已經大勢所趨。互聯網交易平臺、微信群、QQ群、微店等早已替代了傳統郵票市場的部分功能,并且其上線人數、交易頻次、活躍度遠遠超過郵票現貨市場。
與此同時,拍賣交易將成為郵票市場的重要補充。目前,保利、嘉德等少數拍賣公司開展了郵票郵品拍賣業務,但拍賣頻次低、上拍數量少,遠遠不能滿足集郵愛好者的需求。同時,在線拍賣和微信、QQ群拍賣如火如荼,成為郵票“弱市”中的一個亮點。
今后,為滿足人們高中低端的不同需求,精品拍賣、微拍、在線拍賣等眾多拍賣形式將會不斷涌現,日拍、月拍、區域性和全國性拍賣將會此起彼伏,成為集郵愛好者拾遺補缺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