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廈門,陽光明媚,空氣清新,葉子吐翠,花兒綻紅。在世界讀書日前夕,我閱讀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中國集郵報》主任記者,國家級郵展評審員王宏偉2006年創作的集郵圖文作品匯集——《記錄集郵》一書。
《記錄集郵》由《郵壇全記錄》《知識與研究》《封片簡戳卡》《郵展天地間》《八角村郵話》《職業集郵者》和《批評王宏偉》7個部分組成,文章188篇,圖片293幅,時任全國集郵聯副秘書長、亞洲集郵聯副主席劉佳維作序;在這本圖文集里,王宏偉以一名把集郵事業作為自己生命的“專家型記者”,用鏡頭捕捉瞬間,用文字記錄郵史,用情感再現場景,用奉獻回饋讀者。
一
有人說,集郵是老百姓的文化嗜好,一種很個人的行為,與愛好者的職位并不一定就有什么必然的聯系,身為記者要“往下看”。那么,縱觀王宏偉2006年的集郵報道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我給出的答案是,面向普通集郵者,關注青少年集郵,更多地體察了郵迷的快樂與煩惱:《李志:郵壇“奧運”老人》中的李老雖已78歲高齡,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說起郵票來口若懸河。離休后,他發揮余熱,四處開講集郵課,編組郵集參加展覽,忙得不亦樂乎;《“兒子支持我收集奧運會郵票”》里的鄭榮賢從體育迷到集郵迷,郵集從“毛坯”到“大鍍金獎”,購買珍郵從1.5萬元到5萬元,如今,他的奧運會郵票展品已是琳瑯滿目了。羊城集郵文化節之“青少年集郵日”,全國集郵聯副會長常增書趕來活動,并熱情地為菩薩路小學的學生講解郵集(《常老幫“小”》)。北京“迎新春少兒集郵活動日”,《少兒郵迷迷上了卡通郵冊》……
在英語中,新聞報道被稱作“故事”。細膩、生動、富有人性感染力是故事的靈魂,有靈魂的故事才能傳播得至深且遠,才能撥動集郵者的心弦。系列報道救助廣東郵協會員,年僅28歲的胡江行動就是很好的例子——從《“救助胡江”行動展開》,《讀者紛紛響應》,《胡江母親致信感恩》,到《廣州舉行“救助胡江”義賣活動》,《“救助胡江”義賣籌款逾萬元》,《“救助胡江”善款過兩萬》,《“救助胡江”最后義賣》,乃至《善款3萬4“救助胡江”》,全國郵友伸出的援助之手,不僅弘揚了集郵的正氣,且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的文明贊歌。
二
身為國家級郵展評審員,王宏偉勤于學習,鉆研郵識,充滿著集郵親情,在五彩繽紛、內涵豐富、風格各異的封片戳簡卡世界里徜徉,觀賞、欣賞、贊賞,盡情地體驗著、享受著賞心悅目的快樂,而且樂此不疲,并把他的研究成果拿出來,和集郵愛好者們一起觀賞、鑒賞。正因為如此,我們讀到了《民國加蓋“收時已濕”事故戳封》《新中國第一枚免資片》《真戳假戳費思量》《并非“極限”的極限片》等饒有趣味的郵文。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善待每一件細微的工作,人生就會精致而光鮮。王宏偉如一位農人,四季忙得津津有味,有章有法,因而他才能見多識廣,加上又有編組郵集的成功經驗(專題郵集《水》2001年獲得全國郵展大鍍金獎,2003年該郵集獲得國際郵展大銀獎),在《郵展天地間》這個部分,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對郵集的編排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對諸多郵集的點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專題郵集是一門大學問,《給郵集起個好名字》,無疑是這門大學問中的首要章節,而名字要做到雅俗共賞,的確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專題郵集的素材與專題郵集的主題之間必須具有內在的聯系,即“信息”,《素材的“無形”信息》需要通過對素材本身知識的進一步挖掘才能獲得的信息;面對三部各具特色的專題郵集,《點評<傘>郵集》從前言、綱要、素材及專題知識等方面作了細致、精準的點評;當然,還有《賞析<電>郵集》《燦爛的<陽光>》《說說<生活垃圾>的處理》等,都有他中肯且獨到的分析。
三
外表的美可以用眼睛來發現,內在的美則用情感來發現。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的形成過程中,它不是對現實的摹仿、再現,而是創造新的形象,新的形式,它包含著人的構思、聯想、想象,是人的思維活動將客觀和主觀統一起來,物我交融,最后擺脫現實的約束,達到藝術境界。一位技藝高超的攝影家,能在稍縱即逝的一剎那間,捕捉到郵人郵事珍貴的永恒。感謝王宏偉用他手中的相機把集郵文化活動中的精彩瞬間永遠留了下來,這是對集郵文化的一大貢獻。欣賞圖文集里的圖片,幾乎每一幅都是傳神之作,讓人百看不厭。照片內容涉及集郵名家、郵票設計家、國內外集郵展覽、郵票市場等各個方面。以記者的眼光觀察郵壇的風云變幻,以集郵家、攝影家的角度記錄集郵圈的蕓蕓眾生。
人云:讀王宏偉的攝影作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啟迪,此話不假。你看:圖15那位女郵電職工展示“狗跑泉”拜年封時,笑得如此燦爛;圖25留伯仙與殘疾集郵者握手對視,情在笑意中;圖52兩個母親帶著嬰兒觀看郵展,“潤物細無聲”;圖260郵票設計家劉碩仁、盧天驕夫婦為活動題詞的情景,讓人感嘆照片的珍貴;圖292集郵家李明先生,抿嘴如同一位“倔頭”,眼紋微彎顯得慈祥,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人物個性……除此,《我為郵壇人物寫真》中的郵壇人物,每一位都是他的精品創作。毫不夸張地說,王宏偉的心靈是一個情感的世界,而情感是藝術家創造出具有價值作品的源泉,是藝術創新的起點。正因為賦予了情感,圖文集里所有的圖片,都展現出無窮的魅力。
本書以記者的眼光觀察中國郵壇,堪稱2006年中國集郵的全景記錄,故書名為《記錄集郵》。李近朱先生評價這個書名道出了這一類貼近現實的報道性文字的價值,即“記錄”。“記錄”這個神圣的動作,就是為歷史留下一步步履跡。在贈予我這本書的扉頁上,王宏偉寫了如下的文字:做中國集郵和世界集郵的記錄者。我相信,他在“記錄”這個神圣的道路上,定然會不忘初心,不斷前行……作者:劉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