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每年發行二十多套紀念、特種郵票,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新郵發行量和套數、枚數不斷增大,新郵的使用壽命卻越來越短,短到只有一天時間。
每到新郵發行首日,各個城市集郵柜臺都是人滿為患,尤其是城市中心郵局,因為有紀念戳加蓋,總是車水馬龍,甚至有不少集郵者天不亮就開始排隊,新聞媒體也是非常給力,對于新郵,尤其是生肖新郵、熱門新郵的發行進行重點集中報道。
新郵發行首日,集郵者買到新郵,要么是給自己寄發首日實寄封,要么是要好的郵友之間約定互寄,要么是少數加蓋首日全戳后精心保存起來,滿足自己收藏,亦或是交換信銷票的愿望。
第二天,請注意第二天,再看各個集郵柜臺,基本上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流,看不到昨天擠破頭皮,千方百計插隊、走后門、搞關系買新郵的熱鬧場景,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和強烈的反差。
新郵的壽命也就區區一天,說“見光死”絕對不是諷刺挖苦,而是真實的謊言。因為首日實寄封制作完畢,新郵就沒有人拿出來寄信,更沒有人第二天去蓋戳求銷。所有的新郵全部被束之高閣,或是藏進集郵冊,出現在各個網站網絡交易平臺,出現在各大郵市郵商柜臺,出現在電子盤上。
現行郵票發行從發行之日起半年內,理論上所有集郵柜臺都可以買到,從發行之日到國家另有規定時止,都是可以通信使用的。從理論上說,新郵的使用壽命遠遠大于一個人正常壽命,我們國家解放初期發行的舊幣值的老紀特郵票到幣值改革后一段時間還在使用,JT票從發行至今,還時不時出現在集郵者自制的趣味封中,一直在使用。
奇怪的是,當前編年票新郵,基本上壽命一天就夭折,很少再繼續使用。這種“短命”除了少量首日實寄封留存之外,給信銷票收藏帶來了很大的弊端,導致現行信銷票收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已經逐步走進死亡的邊緣。
新郵“短命”,“夭折”,甚至只有“一天”真的是一種悲哀和令人無語的尷尬,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集郵者客觀上“惜用”造成的,客觀上片面追求首日實寄封的“珍貴性”,追求首日全戳的效果,導致自然實寄封大量減少,甚至是用普票來代替的現狀。
另一方面是郵局“惜售”造成,規定六個月的發售期限,實際當天就售罄,何談六個月,大量郵政用郵還是普票天下,信銷票、自然實寄封收集談何容易。郵局“惜售”的背后是網絡上成百上千的新郵,集郵市場整包、整封、整版的新郵溢價出售或者打折出售,真正去使用的寥寥無幾。
因此,解決新郵“短命”問題,一方面是郵政部門擴大新郵投放力度,改變當天售罄的現狀,不要“惜售”,捂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提倡和呼吁集郵者克服首日實寄封和首日全戳的心理障礙,積極使用新郵,延長新郵的使用壽命,真正把郵票的作用發揮出來,這樣集郵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下去。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