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拙文《區票認定應該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原載《中國郵史研究》2007—1)中談到區票辨偽研究的復雜性原因時提到三點1、不法分子偽造或臆造。2、集郵組織和集郵家復制區票。3、新品種的區票不斷被發現。集郵組織和集郵家復制區票,本意是為了加強區票研究與普及的需要,其出發點是好的,卻因此給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復制的區票魚目混珠,混淆視聽。1982年3月號和7月號的《集郵》雜志上,都刊登了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說明和澄清。
1982年3月號《集郵》雜志上刊登了楊耀增先生的《“抗戰軍人”黑色試印票質疑》一文,文中說道1950年楊先生與韋崇福籌印《天津郵學月刊》時,曾借用天津集郵家范蘭如所藏的《抗戰軍人》四方連,制成銅版,原色印于創刊號封面上,在校對時,兩人又商定請印刷工人用報紙加印二十張小張圖片,作為贈送給資助《天津郵學月刊》的京津滬一帶的郵友。為了防止魚目混珠,除仿印品刷色改為黑色外,制版時按原票縮小了半毫米。原票圖幅為28.25×34.75毫米,而仿制品圖片票幅為27.75×34.25毫米。后來國外的郵票目錄上標出所謂的《抗戰軍人》的“黑色試印票”,標價較高,應該就是從《天津郵學月刊》編輯部流出的仿制品。
1982年7月號《集郵》雜志上發表了署名“亦鳴”的《謹防偽品》一文,文中說1981年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以郵刊創辦一周年和舉辦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郵展等名義,翻印了一批我國解放區的珍貴郵票,其中包括湘贛邊省赤色郵票8分票、淮南區“稿”字郵票、蘇中5分區郵票、山東戰郵地圖1元票等。其用紙、刷色、圖樣尺寸完全仿照真品,除有經驗的集郵家外,一般人難以辨別。鼓樓集郵研究會在翻印時,曾聲明在“紀念品”上一律劃線和加蓋該會自制的紀念章。但實際上,不少未劃線、未蓋章的已被冒充為“真品”或標榜成“真偽自辨”的待證品,每枚以數十元的價錢(1982年價格)或交換比價在外流通。
同為仿制區票,供普及和研究之用,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為高度仿真印刷,沒有顧及后人的困惑,而《天津郵學月刊》仿制時在刷色、票幅上作了改變,辨別起來就很方便了。
為什么人們對仿印區票情有獨鐘呢?這是因為清代郵票大都為雕刻版印制,比較難于仿造,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中華郵政的郵票為對立政權發行,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不能仿造,而區票為人民政權發行,其印制受艱苦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種印刷方法,多數郵票圖案設計比較簡單,印刷粗糙,紙質低劣,色調單一。大多數郵票采用石印版印制,也有用木刻版和謄寫版油印,因此易于仿造。作者:朱天文 文章來源:湖北集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