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郵市過程所經歷過的,我國的郵市引起國人關注,直到著迷,是改革開放的1985年起的事。此前,雖然早就有人集郵,但并未成規模。以1962年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貴妃醉酒》小型張發行量2萬枚,1979年發行的雙加字小型張各為10萬枚為例,都有100枚整封整盒的現身。中前期的集郵者數與后來號稱的2000萬郵人比,可忽略不計。但郵市后來的發展與郵人的驟增卻凸出了它們的價值。在新中國前期的30余年中,郵票品發行量平穩,均衡,不象1980年后的郵票發行量,象一輪大牛勢的K線圖,盡管有起伏,振蕩,也是發展中的起伏、振蕩。而且,在1985年前有的時期公布的郵票發行量數字也不小,如“文”票,其絕大多數也被當時增加的用郵人使用了,消耗大,使“文”票至今成了新中國發行的郵票中價值成長性最好的版塊之一,受到郵人的追捧,不斷升溫。
有趣的是,郵票在正常發行,正常消耗中,由于正常,便也少了波瀾,正常的事就會被人忽視,大起大落雖然劇烈,但也記憶深刻,反響所及,倒成了焦點,探索起來便有了看點的意義。在郵市如日中天之時,一票難求,別說翼求郵政減量是夢中娶媳婦,更不可能想到郵市在某一天趴下,實現消耗,鑄造價值!這就是1997年行情與之后郵市走過的路;冰火兩重天。
97行情后的這段時間,讓人百味叢生。其實,從1985年郵市熱起,郵政所發行的郵票品的消耗就放慢了,但隨郵市熱后而來的郵票不值錢、在時斷時續的消耗著。每一次打開制約消耗的大門,都是隨郵市發展而來調整,伴隨著信心渙散,對未來懷疑的情緒。所以,這樣的消耗,明顯地沒有1949年到1985年前那么徹底。但郵市一有風吹草動,還是避免不了郵票品的消耗,這也是事實。既使是從1985年郵市熱起到1997年行情結束的13年長大牛期間也是如此。盡管這期間的賺錢效應,強調的是郵市賺錢似揀錢,集郵增值天經地義,投資郵票品來錢快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遞,深入人心。
象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物極心反,過猶不及。郵市短期的大發展。雖然號稱郵人2000萬,但沒有郵市繼續更大發展的支持,2000萬的數字就保持不住。其中有多少是集郵者,多少是投資者,又有多少是過江龍?而且,在號稱的2000萬數字中,本身排除不了大宗郵票預訂者的稀釋,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使市場潛伏著危機。事實上,這個期間的郵票發行,最多的每套的發行量也是數千萬套,單枚郵票的發行一套億多枚。這么大的發行量,在郵市熱限制消耗,卻并沒有銷毀,超出集郵者的承受能力,雖說郵政有所顧忌地并未將所有郵票賣出,但已經賣出流向郵市的郵票除中小投資者承接外,更多地是扎在部分大戶手中。
要說市場有承受能力與支撐能力,那是市場有充滿信心的人的肩膀扛著,一旦這種信心渙散,就是驗證“病來如山倒”之時。97行情過后,雖然輿論熱和郵人信心都支持郵市向好,但郵市卻被滿市的“玫瑰”醉暈、“舊影”迷惑、郵政“賣堆票”壓趴。2001年的“井噴”沒能激活郵市,又使郵市雪上加霜。接下來雖然參與之人沒少賣力和付出,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底部再下移,集郵者流失,投資者息隱。一路下來,熊途漫漫,促成郵票品再次大消耗;郵政發行郵票品減量和銷毀庫存票品。郵票品的發行量減量減到與1985年之際的發行量基本持平,不合理的面值也作了相應調整。
如果以1997年3月郵市熱急轉直下轉入調整算起,至今已經13個年頭,正好也是1985年第一輪郵市行情起到97行情止的13個年頭。郵市從1985年起至今經歷的這兩個對稱數特別耐人尋味、咀嚼。不僅是它們一熱一冷,一正一反的關系。前一個13數字反映了從1985年的內外因促動下,以13年的時間將過去30余年間發行的郵票品積淀起來的價值揭示出來,推向一個使人著迷、直至瘋狂的程度。而后的13年又變成了先消滅瘋狂、再澆息信心,直至市場趴下,以此實現消耗、郵政減量和銷毀庫存票品等。有道是“兵不厭詐”,投資一詐就湊效。更何況,這一次一詐13年,是詐也不是詐了,而是一次再締造郵市希望與郵票品價值生命的過程,因此上說它又豈止是詐。更大的收獲則在于潛移默化,必將成為郵市在過去已經有過的高起點上催化更大的發展。
一個市場一個規律,一個規律卻被參與者讀出如此豐富的意向,不同的結果,規律多了還了得!人們追求奇跡,希望奇跡發生,卻忽視了奇跡是由現實不經意間積累起來的。所以,當奇跡走來時,卻還沉浸在災難面前悲觀和猜凝。試問:在經過一輪長達10多年的郵市大發展后,郵票品的價值已經深入人心,不經大災洗禮,如何讓人放棄、消耗、減量等?所以,只有出現超出人們認識的非常情況方能洗盤!再造奇跡。市到如今,空方力量釋放;非理性炒作斂跡,郵人蘇醒與市場的蘇醒相吻合。不經意間,幾乎所有的版塊都有萌動的品種,部分品種漲幅不俗,現出強者恒強的態勢,使人看到1985至1997的每次郵市行情初期的影子。在一段持續賺錢效應后,激活一度息隱的郵人和投資者的回歸,市場就活躍起來了。
不是郵票品沒有價值,缺乏價值,而是郵票品的價值被多年來賦予它們價值的方法糟蹋了、一晃10多年沒有能夠正常體現價值,反映價值,流風所及,強化了它們沒能體現價值。眾口烙金,助長和堅定了流風,埋沒了郵票品的價值。可喜的是,郵人正在醒悟,郵市也在醒來,流風正在改變,時間也會還原事實真相。
郵票品的命運,決不會成為普爾茶現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