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紀特郵票發行工作已經拉開序幕,然而集郵者對新郵原地的探究還在繼續,體現出“原地集郵”方興未艾,受到越來越多集郵者的喜愛。但是,筆者也注意到,一些關于郵票原地的討論觀點有悖于“原地集郵”的標準。
首先,隨意放大郵票原地的界定,將帶有郵票名稱或者內容字眼的郵局作為“原地”。
如對于《錦鯉》郵票的原地,某個集郵微信號將全國帶有“鯉魚”字樣的郵局作為郵票原地,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集郵界對于動物、植物題材郵票的原地,一般是以主要分布區域或者主要自然保護區作為原地,而帶有郵票名稱或者內容字眼的郵局,充其量只能作為趣味地。
其次,距離最近的郵局并非就一定是原地。
具體事物選題的郵票(如風景名勝、建筑物等,)通常有較為明確的地址,對于郵票原地的選定提供了方便。但是,并意味著距離郵票展現內容最近的郵局就是原地,這一點在大城市體現的尤為明顯。有些郵局盡管近在咫尺,但是并未對郵票展示的景點、建筑單位提供管轄局(可以從郵編予以界定);或者地處行政區劃的交界處,或出現最近的郵局與郵票上的內容并不屬于同一個行政區劃的情況。因而,這類“最近的郵局”嚴格意義來說也不能作為郵票的原地。
此外,郵票設計師的居住地、工作地不能作為原地。
有些郵票選題是沒有明確的郵票原地如《春夏秋冬》、《福祿壽喜》等郵票,有的集郵者為了達到制作“原地封”的目的,將郵票設計師工作地或者居住地作為郵票的“原地”,這種選擇標準只適合人物題材郵票。人物題材一般可以將郵票所表現人物的出生地、主要的工作地、安息地作為郵票的原地,而郵票設計師只是郵票的創作者,與郵票表現內容往往并無直接的關系,所以將設計師居住地、工作地作為原地是不可取的。
原地集郵作為一項群眾性的集郵活動,擁有一大群癡迷于此的群團,集郵者從中體會到集郵的快樂。筆者認為,在郵票原地的選定上,還是應當遵循相應的標準,不能因己所好,隨意放寬標準,勢必將降低原地集郵的水平和含金量。(文: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