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的樂趣是自己玩出來的,只要投入就必然樂趣無窮。當然,玩也有各種不同的玩法,能玩出點花樣,玩進點學識,玩上點創意就更能體現集郵的魅力,這該有多好啊!我的集郵經歷較長,玩過的郵品很多,除了那些正兒八經的內容外,我還特別喜歡玩另類郵品,有時候也會“制造”一點有趣的東西玩玩。比如我曾玩過含有自我創意的“免資片”,并且還積累了相關的郵政史料,我覺得很有收獲也玩得非常開心。事情是這樣的:新中國的第一套免資封片簡是1983年上海市郵電管理局為紀念“世界通信年”以及“萬國郵聯成立109周年”,特別印制發行的《世界通信年紀念》免資明信片一套一枚。該免資片的正面上方為“中國人民郵政明信片”字樣,中間為收(寄)信人名址,下方為上海市郵電管理局印制的“使用說明”,在該說明中明確:“自1983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在上海市范圍內本片可作平件免費互寄,寄往其他各地按現行資例納費。”免資片的背面以周恩來題詞“傳郵萬里,國脈所系”及世界通信年宣傳畫為圖案。這種免資明信片共印制10多萬張,每張收成本費六分,大部分郵電局、所在發售當天的上午九時即已售完。
我為了記錄這一特殊郵政業務,從1983年10月9日至15日的7天里每天寄給自己一張免資片留作紀念,當然每張免資片都順利收到。但為了把這種免資片的“特定使用權限”以實寄片形式記錄下來,我還刻意制作了幾種加貼郵票的免資片以作“允許使用權限”的證明。大家知道,免資郵品除超過規定的使用地域不得免資外,另外還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交寄其它各類業務的郵件,如作航空或掛號交寄時就不再具有免資功能,而都必須付足郵資。我為了印證郵局的這一規定,特寄了如下三個“特殊使用”片:1.在免資片上加貼1角4分郵票(明信片郵資2分、掛號郵費1角2分)到郵局窗口辦理掛號“給據郵件”手續,此時免資片的免資功能已不再生效,而后我也順利地收到這枚掛號片;2.在免資片上同樣加貼1角4分郵票,但不到郵局辦理掛號手續,而是直接投入郵筒,結果郵局補辦掛號手續,貼上85局(上海郵政總局)掛號條,并加蓋“信箱開出”副戳后寄給我簽收;3.在免資片上只加貼1角2分郵票,也即只付掛號費,而讓免資功能“依然生效”,看看行不行?結論卻出人意料地十分精彩。事情估計是這樣的,郵局在看到免資片上加貼了掛號資費的郵票,很習慣地蓋了“信箱開出”副戳,大概后來一算不對,只有掛號郵資而沒有明信片資費,于是再把這個副戳手工劃銷,不作掛號明信片處理而當“自愿多貼”函件直接送到我家(當然我不需要簽收)。因此,在上述3個自造掛號片中最后一個是最精彩的。另外,從后兩個例子也可以看出我們的郵政部門一貫是制度嚴格、責任明確、照章辦事的,尤其是郵局職工十分認真負責,并且服務到家,我們能不為之拍手叫好嗎!同時,我也為自己擁有了這幾個具有相當“郵史味”的免資片而深感高興,我真的“玩”出點名堂了。為此,我給我的這些“自造”實寄免資片搞了個一框郵集,所起的標題叫做“免資片何時不免資?”你們看,好玩吧!
我除了平時比較重視對各種郵政戳記的研究外,還很注意郵政副戳的收集,如上面所提到的“信箱開出”戳就是一種常用的郵政副戳,不過這種副戳近些年來已不多見。所謂“郵政副戳”在《中國集郵大辭典》2009年版中的相關條目是這樣寫的:“郵政部門辦理各項業務所用不帶日期戳記的統稱,又稱‘郵政業務戳’。分別用于收寄、分揀、封發和投遞的郵件及相關的郵政單式上。中國的郵政副戳包括標志戳、指示戳、通知戳、責任戳、業務宣傳戳……”而在《集郵詞典》1988年版中沒有“郵政副戳”條目,只是把它歸類在“郵政戳記”條目中,釋文是:“……僅指不能蓋銷郵票的各類郵戳,與蓋銷戳比較而名,包括多數指示戳、宣傳戳等,只蓋印在郵件空白部位或各種單據上……”由此可知,郵政副戳的要領是戳上沒有日期和不具銷票功能。收集各種郵政副戳雖不太受集郵者重視,但確實是一種興味十足的玩法,我一向對此很感興趣,并戲稱之為“不花錢的集郵”,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含郵政副戳的封片都是“得來毫不費工夫”的,也就是說如果向不集郵的人討要蓋郵政副戳的封片的話,誰都會送給你。當然,有時也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副戳,那就要各處去動腦筋覓尋了。我平時一直很關心和收集各種隨手而來的郵政戳記,并且很早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即每當我收到別人寄來的郵件時,都要先把信封(或者明信片)前后查看個遍,找找有沒有值得收藏的戳記(包括銷票戳和副戳),如果有的話我一定會把這個封片保存起來。當然,有許多戳記都是常見的、一般的,那就不需要多作研究,但絕不會丟掉,留著也許有朝一日會有用。
舉個例子,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等城市試點使用郵政編碼,后曾因故暫停推廣,而于1986年全國郵政工作會議決定重新在全國推行郵政編碼。那時為加速信函分揀并且逐步做到郵件處理自動化,必須向用戶推廣使用郵政編碼,但開始時不硬性要求人們一定要寫,大家也一時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尤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對方的郵政編碼,也無法寫。郵政部門為了使人們養成寫郵政編碼的習慣,因此就在人們寄遞未寫郵政編碼的郵件上加蓋宣傳正確使用郵政編碼的副戳,這些宣傳戳一般由各郵政支局自行刻制,內容要求基本一致,形狀則各有差異,但這種宣傳戳的使用時間很短,可用“曇花一現”來形容,宣傳時期過了,以后永遠也不會再使用,因此是一種頗有意義的收藏品。上海各郵政支局除了自行設計宣傳郵政編碼的副戳外,還有一種統一圖案的宣傳副戳,即上海市郵電管理局在推廣使用郵政編碼之初,曾專門印了一款無郵資宣傳封。封的主圖為郵政總局大樓主樓,下面有1-0的阿拉伯數字和“上海宣傳郵政編碼紀念”以及“上海市郵電管理局”等字樣,封的背面文字是“為了使您交寄的信件能及時收到,請正確書寫封面上的地址和郵政編碼!”這款封是配合郵政編碼宣傳周而發行的,日期是1986年10月6日至11日共六天,每個郵政支局自行刻制這種宣傳戳,戳樣和文字均統一,內容是“寄信請寫郵政編碼”,下面是日期和不同的支局號。那年頭上海市區有郵政支局四十四個(各郵政所不計在內),連郊縣共有二百十幾個,其郵政編碼都是不同的,欲收全每個支局的這種副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很有趣,人們收到一個補充一個,往往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又不花錢(要專門去買還不一定買得到),真是何樂而不為!就這樣,我靠平時的積累,現在已經收集到蓋有上述這些宣傳副戳的封片好幾百個,足可以做一部郵集了。當今在我國寄遞各類國內郵件,都必須在所寄郵件封面上書寫郵政編碼(包括收件人的與寄件人的),并且在各處出售的商品封片上都預先印好可寫郵政編碼的6個方型空格,大家也早已習慣把郵政編碼當作地址的組成部分一起寫上去,再也不需要作宣傳了。因此,推廣使用郵政編碼的副戳已成為我國郵政發展的歷史,而收集這些歷史產物太有意思了吧!此文將發表于《中國集郵報》2017年2月10日第5版 作者:唐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