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是一種國際性的愛好,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吧。那么這種愛好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首先,集郵帶來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尤其是一些珍惜郵票被集郵者收集到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是無法用金錢所衡量的。其次,還有給無趣的枯燥的生活帶來點點樂趣。第三,通過郵票還能學習一些集郵知識,了解歷史。第四,更重要的,郵票還給人帶來了財富,甚至有的人以此為生,所以就誕生了郵商,有了郵商就有了郵票市場,從而中國郵票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記得初中政治課上就講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大家還記得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那么對于集郵和投資來說也是同樣適用,集郵相當于精神文明,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投資就是物質文明,給大家帶來財富。所以集郵和投資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集郵這樣的愛好一出現就與投資買賣密不可分。很多集郵者不屑于把集郵當作投資,當實際上也在無意中助長了投資。難道作為一個集郵愛好者你沒有高于面值買過郵票嗎?盡管很多人會說我買老紀特JT只是為了收藏,不會賣掉。但當你以面值的十幾倍上百倍購買的時候,同時完成了一次投資的活動,至少幫助賣家兌現了。投資實際上就是買賣,想要你自己沒有的郵票,最簡單的途徑就是用錢購買,賣家是套現的過程,對于買家來說即滿足了自己收藏的需要,也完成了投資的過程。當然投資有風險,不一定能賺錢。
對于真正的純集郵者來說應該不會預定五套以上新郵,收藏來說一個單套再加上一個四方連足以。而實際上很多人在新郵能夠大幅升值的前提下會預定許多,少則十套二十套,多則成百上千套。當我們預定了多套新郵的時候,難道這還不算投資嗎?為什么預定這么多,就是因為比面值高,收益還是比什么銀行理財、定期存款強多了。如2016年預定套票,面值179.1元,盡管市場價下降了不少,但目前230元的市場價還是要的,這樣算下來溢價50.9元,溢價幅度28%,僅僅一年,溢價幅度接近30%,試問現在的投資能有這么大回報率的項目有多少?而且2016年還屬于溢價較少的年份,如果是2006年那還真是翻了好幾倍。
集郵和投資密不可分,郵票天生就是收藏品,同時也是硬通貨。家里如果有個古董大家還得找專家鑒定真偽,價格也是一個人一個價。但郵票的價格相當透明,各種集郵刊物網站都有介紹價格的內容,由此可見郵票儼然已經成為一種供大眾投資的商品。我們集郵者在欣賞郵票的同時,就會有意無意的關心發行量,市場價格走勢,雖然很多人不想承認郵票早已經貨幣化,但實際上和股票期貨等早已經有了一些相似性,這幾年文交所的紛紛建立也是出于此。
由此可見,集郵和投資就像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相輔相成。一旦郵票價格上漲,就是所謂的牛市來臨,集郵者數量增加,郵票購銷兩旺,客觀上促進了集郵事業的發展;反之,當熊市來臨,新郵打折,老郵價格下跌,集郵者銳減,集郵事業就要面臨不景氣的困境。歷史已經在我們面前演繹了多年,我們在集郵的同時關心郵票價格的漲跌這也是很平常的事,雖然這種行為讓很多人覺得充滿了銅臭味,但實際上99%以上的集郵者都會關心這些,否則那些郵票還賣給誰去?中國集郵早已經過了那個純真的年代,我們即使想挽留也沒有辦法,大家不面對現實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