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集郵盛行之時,全世界的集郵愛好者已超過3億人;而我國的集郵活動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恢復,發展很快,集郵愛好者人數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達到1800萬人之眾。集郵一路走來了,并和人類一起跨進了21世紀。但今天,曾經風行全球的“王者之好”和“好之王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集郵已呈現全球危機。那么,全球危機下的中國集郵發展趨勢如何呢?
1840年5月,當世界第一套郵票——“黑便士”郵票降臨人間的時候,也拉開了人類集郵活動的序幕;1878年7月,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的橫空出世,也標志著中國集郵活動的開始。集郵作為一種“王者之好”和“好之王者”,歷經一個半世紀的風風雨雨,演繹著或歡喜或悲愴的故事。
據有關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集郵盛行之時,全世界的集郵愛好者已超過3億人;而我國的集郵活動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恢復,發展很快,集郵愛好者人數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達到1800萬人之眾。集郵一路走來了,并和人類一起跨進了21世紀。但今天,曾經風行全球的“第一”愛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集郵已呈現全球危機。那么,全球危機下的中國集郵發展趨勢如何呢?
趨勢之一:集郵隊伍“老齡化”
據2004年全國集郵聯有關部門統計的數字,目前在冊的會員總數為220萬,比2002年公布的會員總數330萬人減少了110萬,而過去會員總數最多時曾經達到500萬人。目前我國集郵愛好者到底有多少?有關部門正在統計,盡管數字還沒有公布,但集郵愛好者的人數,特別是青少年集郵愛好者的人數的減少是客觀存在的。
集郵隊伍"老齡化"現狀
我國目前已進人到了老齡化的社會,老齡人口正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超過15歲以下人口的數量。在人口普遍老齡化的趨勢下,我國集郵隊伍的"老齡化"也日益嚴重。雖然我國郵政部門和集郵組織為吸引青少年集郵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仍然難擋互聯網、游戲機等對青少年的誘惑,他們對集郵的興趣淡漠,使得集郵隊伍中大部分是"白發蒼蒼者"。
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的集郵人口也正在迅速走向老齡化。集郵者的年齡平均數在1988年是55歲,1994年60歲,2002年達63歲。55歲以下的"林氏"讀者,在1988年占50%,到2002年只占28%。65歲以上的,在1988年占25%,到2002上升為46%,其中75歲以上的"林氏"讀者竟占了23%。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比較精確的集郵人口比例數字,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加人到集郵者的隊伍中。
集郵隊伍"老齡化"并不可怕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老齡化不僅是社會現象,也必然影響經濟、政治和人類的發展。環顧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我們就會發現,人口老齡化非但不可怕,反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達到相對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產物。當今世界,舉凡發展較快的國家,都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集郵隊伍的"老齡化"更不可怕。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是,"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結果:因為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亦可說,"老齡化"與貧窮落后無緣。因此,集郵隊伍的"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有利影響更值得重視,如:人口壽命延長帶來的有效集郵歲月延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老齡化不僅已經大幅度地刺激或提升了市場消費,也給老年特需商品與服務的市場造就了極大的市場潛力,在有些地方已經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有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老年產業的勢頭。這-點給集郵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非常樂觀的。
重視開發和利用老年集郵資源
集郵隊伍"老齡化"不僅可以實現"給生命以歲月,給歲月以生命",更可以在相當一部分老齡化人口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成"。老年人參加集郵活動,編組郵集,組織集郵講座和集郵展覽,特別是他們編組的郵集,雖然在很多方面不符合郵展規則,顯得比較稚嫩,但這些郵集是他們一生經歷的體現,是心血的結晶,他們對普及集郵活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全國集郵聯對他們應有更多的人文關懷,體諒、關心、支持他們,提高他們的集郵積極性和集郵水平。
如果全國集郵聯和各級集郵協會都能認識到老年人口實際上是寶貴的集郵"人才庫",從而重視開發利用老年集郵資源,充分挖掘老齡人口仍然擁有的集郵潛能,發揮老年人口的集郵積極性,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那么,集郵隊伍"老齡化"的不少負面因素都有可能轉化為積極因素,從而推動集郵發展與人口發展之間的協調。
趨勢之二:集郵組織“民間化”
在集郵協會會員大量流失的同時,民間集郵組織卻在蓬勃興起,這是當前出現的一個發人深省的現象。如同星火燎原,民間集郵組織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有"原地封研究會"、"生肖集郵研究會"、"解放區郵票研究會"、"普票研究會"、"風景戳研究會"、"火車郵戳研究會"、"航天郵友研究會"、"極限郵品研究會"、"金卡集郵研究會"、"宣傳戳研究會"、"地方附加費研究"、"專題集郵研究會"等,會員遍及某一地區甚至全國,辦有會刊,辦理郵品,提供信息,形成網絡,有一批資深集郵者參加并成為中堅力量。
集郵組織"民間化"的原因
我國集郵組織的建立,是按行政區劃建立起來的。它是垂直系統類似行政管理的模式運作的,全國集郵聯合會--省、自治區、直轄市--區縣--基層四級組織,有一批郵政領導參加,特別是省市郵協郵政領導占主導地位。這一模式,對于保障集郵的發展和運作,曾經起到、今后仍將取得重要作用。它的弊端是出現一些"官氣"和行政化,活動方式單一,不能適應今天集郵發展的需要。
而以同一收藏目的自發組織起來的跨地區的民間集郵組織卻蓬勃發展,它是集郵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民間集郵組織的發展反映了集郵愛好者對集郵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許多相同愛好的集郵者在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入,形成具有專門化的研究方向,進而自發的組織起來,產生了許多民間集郵組織。
民間集郵組織的作用
民間集郵組織是伴隨著我國集郵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其作用不可忽視。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地封組織,成為研究原地集郵品的權威組織。原地郵品的定義、內容已被列入《中國集郵大群典》、《中國集郵大百科全書》詞條中。航天郵品的研究,促進該項郵品規范化,已被國外認同。火車郵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地區、按線路收集,彌補了空白。極限集郵民間組織整理出史料及對規則的研討卓有成效。特別是民間專題集郵組織對普及和提高我國專題集郵作出了積極的作用。
民間集郵組織在集郵實踐中已顯示其存在價值和生命力,在協會會員大量流失中,民間集郵組織卻辦得有聲有色,究其原因不外乎他們完全是志愿的結合,以郵緣、郵誼、郵樂一線穿,組織多樣化學術研究,有針對性的研討郵識,培養新人,提高郵集編組水平,成績有目共睹。但一些集郵組織尚未足夠重視民間集郵組織作用,應積極領導、指導、扶持、納入日程、更好地發揮民間組織在開展集郵活動中的潛在力量。建議全國集郵聯對民間組織進行調查,對重要集郵項目成立的民間集郵組織,凡組織健全、活動多年,成效顯著的全國性民間郵會,經過考核批準,掛靠在全國集郵聯,使之順利發展。
民間集郵組織是自發形成的,由于深得集郵者的喜愛,植根于集郵者之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而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它們會費自籌、活動自辦、解決理論和實踐中的種種問題,在中國集郵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筆。
中華、新光、甲戌三大集郵組織曾在中國集郵界80年前有其輝煌歷史,這些民間組織對我國集郵事業的推動是巨大的。在新形勢下,我國民間集郵組織的作用和意義被賦予新的內涵,民間集郵組織將成為集郵協會重要的輔助力量。
民間集郵組織存在的問題
1、名實不符的掛靠單位。民間集郵組織并非法人,目前是掛靠在市級集郵組織中活動,與全國集郵聯不搭界,全國集郵聯缺乏應有的指導和監管。
2、研究外郵的民間集郵組織少。這一問題與我國集外郵者少、外郵進入不暢有關。20世紀50年代中國郵票公司出售蘇聯、東歐國家郵票,形成集蘇郵群體。近年來美國、日本、德國郵票收集者在增加,但尚未形成研究這些國家郵票的民間集郵組織。
3、民間集郵組織會員重復。即是風景戳,也是宣傳戳或是火車戳研究會成員,一人入二三民間郵會或七八個郵會的現象較為普遍。民間集郵組織也需要整合資源。
趨勢之三:集郵展覽“現代化”
國際集郵聯合會(FIP)在其"郵展宗旨"中指出,集郵展覽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有利于促進全世界集郵活動的全面發展;擴大和發展全世界集郵同仁之間的友好關系,加強密切合作,借以對鞏固和平,加深全體人民間的相互理解作出貢獻;顯示集郵活動在各個集郵領域內的發展狀況;促進國際范圍內集郵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激發集郵者參與國際競賽的興趣;向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顯示集郵的文化教育價值及其作為一種愛好的魅力。
全國集郵聯自1982年成立以來,在全國組織了10多次集郵展覽,在社會上受到廣泛的好評,推動了集郵事業的發展。特別是1983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全國集郵聯與郵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在北京舉辦的"中華全國集郵展覽",這是我國集郵界第一次舉辦的全國性郵展,觀眾達到12萬人次,盛況空前。
我國還先后承辦了多次國際性郵展,促進了中國集郵事業的發展,提高了中國集郵界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這些郵展成為我國郵展歷史上的輝煌之作。
現代郵展產生的歷史背景
集郵展覽從產生到不斷正規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中,集郵者用實力和智慧不斷培育集郵展覽這棵幼芽,使其成為一棵茁壯的參天大樹,如果對其做一全方位的剖析,它完全能與國際奧林匹克體育盛會相比擬。但在今天,集郵郵展這棵參天大樹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舉辦一次郵展如同舉辦一項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集郵活動,郵展主辦方要承擔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壓力,從而影響了主辦方的積極性。而傳統郵展一味追求高標準、高檔次,客觀上也影響了參展的積極性。在這種背景下,現代郵展應運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現代郵展是根據全國集郵聯普及與提高的方針,在當前集郵形勢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開展起來的。為了推廣現代集郵,北京市集郵協會連續舉辦了三屆現代郵展,從展出效果看,展場里的集郵者和參展者都很高興,很多外地的集郵者也趕來看郵展了。北京現代郵展的舉辦可以說達到了吸引集郵者參與的目的,在全國起到了引導和推廣的作用。
現代郵展與傳統郵展一味追求高標準、高檔次大有不同,現代郵展降低了參展門檻,群眾參與性更強。現代郵展是對應于符合"規則"的、嚴格而傳統的郵展而產生的。現代郵展可以展出一框類、開放類、節儉類、圖畫明信片類、灰姑娘類等展品,顯得"隨意",它不拘泥于規則、結構形式新穎、取材范圍廣泛、編組郵集靈活。現代郵展風起云,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全國集郵聯應審時度勢,積極引導,并在適當的時候舉辦全國現代集郵展覽。
趨勢四:集郵活動“網絡化”
"網絡"在中國大地蓬勃發展,由此誕生了"網絡集郵":2002年8月3日,湖北省武漢市荊楚郵學會舉辦的"網絡與集郵"專題講座倍受推崇;9月29日,由專題集郵信息網和自動化集郵沙龍等共同主辦的"網絡與集郵討論會暨自動化集郵沙龍聯誼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各地的網絡集郵服務中心很受歡迎;遍布全球的各類集郵網站、網頁、網刊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網絡集郵活動不勝枚舉。
網絡集郵的優勢
網上信息資源共享,省時省力。在浩瀚如繁星的網站中,既有專門的集郵網站、網頁,又有公共站點里與集郵有關的網頁。網上函購、拍賣郵品、欣賞郵票、交流郵識。況且集郵網站可以替代傳統郵市、郵社無法提供的市場行情、集郵新聞、集郵熱點評析及集郵知識等免費服務內容。不僅費用低廉而且又省時省力。
網上瀏覽實時互動,雙向交流。網絡集郵、網上交易、網上集郵社區交流無時間限制。郵人可以在業余時間上網逛郵市、欣賞郵品、發表感想、查閱下載資料。而且速度快、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實施互動,雙向交流。網上參與積極主動,快捷安全。這不僅表現在從集郵網站可以獲取最新的集郵資訊,也可以發送自己的征讓廣告、集郵論點等。如網上選佳、網上訂購、網上觀展、網上聊天等,使網上集郵富有趣味性、實用性。網站不受時空限制,費用較低。建立集郵網站與建設同等規模的傳統的郵市(集郵商社)相比,費用只有傳統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由于集郵網站成本低,故所售郵品價格也較低;由于時間靈活,可吸引更多人來參與集郵交易或網站建設。
網絡電子郵品豐富,易于收藏。電子郵局不僅網上發售供電子郵件使用的電子郵票,而且還可以加蓋收寄局和電子郵件的郵戳。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收藏,收藏的品種還包括電子郵資的各種封、片、簡等多種電子郵品。我國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已開始試用電子郵票,制作具有個性化的電子郵品等。這些電子郵品比較傳統的紙制郵品易于收藏。
網絡集郵對集郵的影響
網絡集郵對集郵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集郵的影響巨大,可以極大地調動他們的集郵積極性。因此,郵協活動模式要改革,傳統的集郵活動要搞,但是現代的網上郵展、網上集郵論壇、網上郵品交易等更要搞,完全可以把經典的集郵(郵政)用語乃至郵票圖案等制成短信息,給予一定的獎勵形式讓大家下載利用。再如組織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進行集郵網站頁面設計大賽、網絡郵票設計大賽等。同時要重視網絡個性化郵品的開發。目前,網絡個性化郵品的開發還是一個空白,因此,郵政和集郵公司應密切配合開發適合國情、國人心理特性的網絡化郵品。只要國家法律法規和郵政法律法規等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做的,都可以去嘗試。
集郵"網絡化"昭示著集郵的未來
有集郵者放言,集郵活動網絡化能挽集郵于既倒,甚至相信未來的集郵因為擁有網絡還有紅火的一天。對集郵的未來走向作出猜想很難,但網絡給集郵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卻是一定的。我們要抓住網絡化給集郵發展帶來的機遇,抓住網絡特點,利用網絡資源,優先發展網絡集郵。支持開放集郵,兼顧傳統集郵。使其更好地增強網絡集郵的內涵、活力、后勁和實效。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知識的傳播,信息化帶來的網絡集郵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網絡集郵已不再令人神秘陌生。目前國內集郵網站發展迅速,盡管網頁制作質量參差不齊,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集郵的未來命運,改變著集郵者的集藏行為和交往方式,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隨著網絡集郵的發展,網絡集郵已經大勢所趨,成為新世紀集郵的新風尚、新發展,符合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深遠的重大意義與現實意義。可以相信,會有更多的集郵者投身網絡集郵活動,勇于探索、實踐,網絡集郵的明天會更美好。作者: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