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由我國著名畫家韓美林擔綱設計的《丁酉年》特種郵票將與集郵者見面。
80歲的韓美林,是中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被譽為藝術界的常青樹。1983年,他設計了第一輪生肖郵票中的《癸亥年》。
此次受邀設計《丁酉年》特種郵票,韓美林下了很大功夫,前后共畫了1000多幅設計稿樣,最后選出了一只振翅急奔的威武雄雞和一只呵護雞寶寶的溫柔雌雞作為郵票圖案,展現了第四輪生肖郵票主推的“合家歡”主題。
80歲高齡,兩套生肖郵票的設計者,1000多幅《丁酉年》郵票設計稿樣……韓美林留給集郵者的印象,更像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長者,一位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嚴謹細致、耐心專注、專業敬業的大家。他用自己的作品,將愛和美傳遞給包括集郵者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呈現世界的美好。
說到“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也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改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曾有人概括,“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集郵同樣需要“工匠精神”。集郵界中,已有不少人,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工匠精神”。這些“集郵工匠”,堪稱楷模。
楷模在數量上畢竟是有限的。換個角度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差得遠。
在集郵的過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一定能取得成就;而缺乏“工匠精神”的人,必定難以取得成就。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支撐。一名好的工匠,會盡量用簡單的原材料,通過自己的手藝和思想,盡量制作出完美的作品。而事實上,我們現在的評判標準,有時更多地是考慮原材料,而忽略了手藝。比如一些郵展中的評審規則。
一部參展郵集,如果其中有價值幾十萬、幾百萬的郵品素材,那么這部郵集很可能會獲得高獎。而那些素材普通的郵集,無論集郵者怎樣用心制作,終究難登大雅之堂。
另外,我們的評判標準有時也顯得“糊里糊涂”、“不分好壞”。評判標準到底是“合格與否”,還是“完美與否”?這可能會帶來天壤之別的結果。如果總是“差不多就行”,或“基本合格”與“追求完美”最終帶來的結果一致,甚至“基本合格”者比“追求完美”者受益更多……那么,今后誰還會追求“工匠精神”?還有誰會恪守“工匠精神”?
制度是人建立的,并可以反過來影響、主宰人的思想,甚至決定人的生死。“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維護,需要制度層面的保障。
“工匠精神”要從娃娃抓起。當今社會,人心浮躁,追求即時利益似乎已成為“主流”。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學會走,怎能跑得快!
對于青少年集郵者,特別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青少年集郵工作者、青少年集郵輔導員以及廣大集郵者,應以身作則,摒棄功利心,從小事和點滴做起,培養青少年集郵者學會注重細節,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精益求精。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交流,幫助青少年打牢集郵基礎,樹立集郵信念,讓青少年集郵者這個群體真正得到凈化。
“工匠精神”需要永恒堅守。認真做一件事,相對容易;認真做所有事,相對困難。對于集郵者而言,集郵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修行,貴在堅守。
有的集郵者,為了查證一個集郵史識,幾乎查遍所有能接觸到的資料,問遍所有能聯系上的專家、學者,并樂此不疲;有的集郵者,視集郵如生命,自己手中的郵票能值多少錢并不重要,郵市的起起落落更是與其無關,只要能集郵,便是快樂;有的集郵組織,長期開展郵品義拍義賣活動,以幫助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集郵者;有的郵政、郵協員工,不辭辛勞,常年義務向集郵者提供預訂新郵等方面的幫助和服務……
“工匠精神”不應只是集郵者個人獨有的精神,其應當成為集郵界公認的優秀精神品質。堅守“工匠精神”的集郵者,必將能在未來的風風雨雨中巋然不動,迎接彩虹。
也許,在一些集郵者眼里,能否看到彩虹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有靜下心來,也許才能看透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