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報》2010年6期6版“問與答”文章對“花紙頭”的相關解釋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個問題至今還有可細究之處。首先,應當澄清的是,“花紙頭”根本不是郵票,正如可漁先生所言,它是“印刷品”,簡單說是按1:1比例將原郵票復制在多數為銅版紙上的印刷品,如同我們見到的郵報刊上的郵票圖一樣,只不過加上打齒孔工藝后,能夠像郵票一樣撕開來出售。總之,“花紙頭”由于不是郵票,是仿真品,且比較容易從紙質上識別,且仿制的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政權更迭、政權不穩定的國家、地區發行的郵票,題材又多為體育、繪畫、動物等熱門,所以比較容易識別。這里,最關鍵的是本質的區別,即“花紙頭”不是郵票。
其次為“商業票”,即文中提問方所說的“商品票”,但它絕不是“花紙頭”,而是的的確確的郵票,問方這里表述有誤。我們知道,郵票也是一種商品,盡管有特殊性,但它必然受商品屬性和價值規律支配,這是肯定的。集郵界對“商業票”的解釋是,超過實際需求,以追求盈利為目的而超額發行的郵票。此觀點在今天的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顯得有些可笑,我們如此稱謂這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的事,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不合時宜。有些國家將超量印制的郵票出口(也有蓋銷后出口的)無非是想換點外匯,掙點錢,筆者覺得無可厚非,有市場約束著,你的郵票沒人要,照樣沒招。這就是所謂“商業票”,并在集郵展覽中不被待見。看看今天,我們的“集郵郵票”絕大部分都沉淀在集郵者手中,你有我有大家有,既舍不得用,又不流通,這不是商業票又是什么?郵票的天職喪失了,我們攢著它為了什么,增值?門兒都沒有。如果中國的郵票在全世界供不應求,這無疑是天大的好事。“商業票”并無什么不好,他首先是郵票,我國紀特郵票和JT郵票也有蓋銷票,你能說它不好?是商業票?是又怎樣?拿來集郵、尤其給青少年集郵,功莫大焉。所以,要正確區別和認識商業票和花紙頭,切勿混為一談,且有一天再無“商業票”之說,這才是正常的。
其三談談鑒別問題。可漁先生在答問中已經談得比較全面了,這里談點個人看法。以四大目錄中是否收錄為依據并不錯,但也應看到,四大目錄畢竟還是私人公司出版物,雖然名氣不小,但有利亦有弊。收錄郵票難免受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多方面影響,如“斯科特”目錄多年前就不收錄如朝鮮、古巴等政治對立國家的郵票。如此,像矛頭多指向的阿聯酋成立之前的七個酋長國及其屬地發行的郵票,斯科特等目錄只錄有他們初期三四年的郵票,多數1968年以后至阿聯酋成立的1971年底的郵票,不知何故不見身影。而不少酋長國在1972年還在發行本國國名的郵票,這就更不可能被收錄,但今天仍舊可以買到。這些主要為1969~1972年各酋長國發行的“花紙頭”郵票(希望今后再不要把“花紙頭”和“郵票”組成詞)被不少郵報刊和集郵書籍作為“花紙頭”教材而頻頻曝光,而筆者花高價購買的一枚這樣“花紙頭”套票掛號首日實寄封,給這個問題一個事實證據,并且此類實寄封都價格不菲,這一階段的郵票也有出售,價格也不便宜。所以,我們有必要客觀、正確、理智的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要實事求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主觀武斷。
由此可知,花紙頭和商業票的問題并非那么簡單,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但是一個是郵票,一個不是郵票是毋庸質疑的,這也是最重要的。
歡迎就此問題提出個人見解。理不辨不明。 作者:一凡 出處:陜西《集郵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