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紀特郵票發行計劃》成為集郵圈里熱議的話題,多個集郵微信公眾號也對明年的新郵開展了討論,多數新郵選題被一些微信公眾號和郵友“系列化”了,每套郵票都賦予一個特定的系列。筆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并不妥。
毋庸置疑,“系列郵票”普遍存在于很多國家(或地區)發行的郵票之中,深受集郵愛好者的歡迎。隨著我國郵票選題的逐步規范化,郵政部門有意識地安排發行題材相似的郵票,以實現郵票選題的延續性,但并不代表這就是“系列郵票”。
“系列”意為相互關聯的成組成套的事物或現象。因而,筆者認為“系列郵票”應當具備一定的要素,不能隨意擴大其界定的標準和范圍。
首先,系列郵票應當是編制郵票計劃時,已經明確規劃按照“系列郵票”形式和周期發行的選題,如生肖系列、木版年畫系列等。不過,一些選題的發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并不是按照“系列郵票”來發行的,如建黨建國、港澳回歸、自治區成立、偉人誕辰(如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逢十必發”的選題,所以此類選題自然不能納入“系列郵票”的范疇。
同時,一些系列郵票也會在郵票的名稱上有所體現,即使用相同的名稱,以序號(或類別)區別,如《中國古代文學家》、《中國現代音樂家》、《水果》、《中華孝道》等;或者是已經點明系列名稱,并用破折號加以說明、區分的,如《民間傳說——許仙和白娘子》、《中國古橋——拱橋》、《中國陶瓷——德化窯瓷器》等。
當前,多數集郵者認為只要是題材相類似的,均可作為“系列郵票”,如將《諸葛亮》、《包公》、《玄奘》等歸為“歷史名人系列”、將《搗練圖》、《高逸圖》、《浴馬圖》等納入“古代名畫系列”等等,筆者應當將這些選題歸納為“同類題材”郵票更妥,因為這些郵票僅僅是在題材選擇相類似,前后之間并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和周期性,如果硬生生地為其套上相關的“系列”,未免過于牽強。
誠然,我國在“系列郵票”的發行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缺乏嚴謹的規劃,如《中國飛機》、《外國音樂家》等郵票,在規劃之初并無將其作為“系列郵票”發行的安排,而是時隔多年之后,又重新納入“系列郵票”的發行范疇中。其次,系列郵票發行周期不規律。如《菊花(第一組)》、《當代美術作品選(一)》、《中國名亭(一)》這些“系列郵票”僅發行了第一組之后,時隔多年均無后續;再如《中國古橋》,僅2003年發行《拱橋》之后,也再無下文。另外,系列郵票的設計也缺乏統一性。譬如《中國現代科學家》,從第一組到第五組郵票,在設計風格、票幅、枚數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統一的風格,但第六、七組郵票卻沒有延續之前的統一風格。相比之下,近年來發行的“同類郵票”在統一性、延續性等方面顯然優于“系列郵票”。譬如“古畫”、“歷史名人”、“愛情動物”等同題材郵票,都值得“系列郵票”發行工作借鑒。
筆者建議,郵政部門在開展郵票選題和編制發行計劃時,對于“系列郵票”在發行周期、發行規格等方面應當有科學整體的規劃,善始善終。此外,集郵者在研究郵票選題時,應當以郵政部門所作的發行解讀為依據,將“系列郵票”和“同類郵票”區別對待,厘清兩者之間的界限,切不可混為一談。(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