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未誕生和未普及之前,世界各國的郵票設計家們大多采用手工的方法來一筆一畫繪制和設計郵票。自20世紀70年代始,郵票設計家嘗試運用電腦來設計郵票、修改圖稿、安排文字、銘記、面值等。關于是用“電腦”設計郵票好?還是用“人腦”設計郵票好的爭論,也由此開始……
郵票設計中的“電腦”與“人腦”之爭,是當前集郵界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如何看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從當前發行的電腦設計的郵票來看,郵票畫面呆板,缺乏神采;電腦設計郵票是“愚人”和“懶人”的辦法,絕對不宜提倡。另一種觀點認為:電腦設計郵票順應了時代快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和審美情趣轉移的需要,非常值得提倡。
概念:什么是電腦設計郵票
電腦設計郵票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郵票圖稿從構思到最終形成全部在電腦上完成;二是郵票圖稿的前期制作需要人工的創作,如攝影、繪畫等,后期設計時將這些人工創作“拷貝”到電腦中,再通過電腦完成最終的設計圖稿。
我國第一套采用電腦設計的郵票是1994年6月23日發行、由應聘在法國AIX美術學院任教的王雪青設計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一百周年》郵票,郵票由“100”和奧運五環組成圖案。
1995年,電腦設計郵票開始步入鼎盛年份。天津孟祥斌設計的《第4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央工藝美院何潔設計的《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深圳陳紹華設計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等,都是采用電腦設計的郵票。除此之外,還有李德福設計的《中國旅游年》郵票、陳棟玲設計的《中國汽車》郵票、王虎鳴設計的《中國飛機》郵票、《虢國夫人游春圖》郵票和《中國電信》郵票等。進入21世紀以后,電腦在郵票設計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國每年發行的20多套郵票中,電腦設計或部分采用電腦設計的郵票占據了70%的份額。
現狀:集郵者逐漸認可電腦設計郵票
電腦設計郵票既是沖擊,又是突破,且是郵票設計和欣賞觀念的一種突破。長期以來,無論是在設計者隊伍中,還是在集郵者隊伍中,大部分設計者和集郵者還習慣和接受手工設計郵票,因而電腦進入郵票設計領域,設計者、集郵者都還不太適應。電腦設計郵票這一被集郵界稱之為“新的技術革命”的出現與發展,不僅充實與完善了傳統的郵票設計方式,同時影響或是改變了集郵者對郵票的欣賞方式。比如電腦設計的《嶺南庭園》郵票,用色塊來堆積,如同小孩子搭的積木一樣,有的集郵者認為“耳目一新”,也有的集郵者認為“忍無可忍”。觀點雖各不相同,但由此引發的關于郵票欣賞的爭論是有積極意義的。
未來:電腦設計成為郵票設計的主流
1、電腦設計郵票風行國際郵壇
國際郵壇運用電腦設計郵票已不再是新生事物。美國的“政府間郵票公司”和英國的“皇冠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家郵票發行代理商,他們為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代理郵票發行業務,擁有一批專門的郵票設計人員。其設計人員在電腦中儲存了大量的圖片資料,一旦需要發行某一題材,他們就可以從電腦里調出數以百計的圖片,直接作為郵票圖案,設計環節幾乎不花什么時間。依靠電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完成郵票圖稿的設計,這種“短”可以用分鐘計算。在市場社會,時間就是金錢。郵票設計者以傳統的方式用一支筆去慢慢設計,肯定會被炒掉。
2、電腦為郵票設計帶來技術支持
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標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電子計算機,如果不會使用和操作電子計算機,將會成為信息時代的“文盲”。
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說:“從理論上講,將來有一天,人腦可能被電腦取代。實際上目前人腦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被電腦取代,像IBM公司的‘深藍’電腦1997年就曾擊敗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科學家通過電腦來解析人類基因等,這樣的例子很多。”格林加德稱,電腦能否取代人腦,這一問題非常復雜,并不能簡單地說能或不能。但他認為,從理論上分析,電腦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代替人腦。
3、技術與藝術結合開辟郵票設計新天地
我國清末畫家石濤有一句著名的畫論:“筆墨當隨時代。”意思是說,畫家要在繼承先人畫法的基礎上,大膽革新,隨時代創出新的畫法。郵票設計也應與時俱進。試想一下,如果當代畫家韓美林依然抱著前輩、甚至前輩的前輩的畫法,他又怎么能創作出令今天的集郵者喜歡的《癸亥年》、《熊貓》等郵票呢?同樣道理,如果還用20世紀的傳統理念和設計手段來勾勒21世紀的郵票畫面,這也是萬萬不行的。
電腦所提供的速度、效率、精確度為郵票設計者設計郵票帶來了便利
首先,許多在傳統設計方式中煩瑣的制作工藝,如噴繪的色彩漸變、圖形色彩的改換、文字字體大小的選擇、圖形與文字的復制等,通過電腦的鍵盤,只要幾分鐘即可完成得無懈可擊。這一在速度與效率上的改進為郵票設計者節省了許多原來要花在制作上的時間,以利于郵票設計者進一步在設計構思、創新上探索。
其次,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可以隨時將圖像儲存到磁盤上,進而用復制的同一圖像進行下一步嘗試,萬一嘗試效果不理想,可重新取出原圖像,復制后重新進行嘗試。
再次,電腦在設計抽象選題郵票如《中國電信》、《唐詩三百首》等,可以將設計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同一個構思能變幻出多種色彩的空間。電腦在設計文物選題郵票時能準確地反映其歷史原貌,王虎鳴在設計《虢國夫人游春圖》時,為了使郵票盡可能地反映出原畫的藝術效果,運用電腦對其做了一個“外科手術”,將原畫輸入電腦的制版系統,細心勾勒出輪廓,脫去污跡,重新敷上專色,使《虢國夫人游春圖》煥發出光彩。電腦在設計風光題材郵票更有不俗的表現,如《九寨溝》郵票,原作為照片,搬上郵票有諸多不足,經過電腦“過濾”,色彩、構圖、層次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局限即使最先進的電腦也不是萬能的
郵票設計家盧天驕認為:就郵票設計來說,有了電腦設計,許多東西利用電腦可以很快捷地實現。但郵票設計者的頭腦還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發揮自己主觀的東西,就很難體現創意的成分。某些使用電腦設計的郵票,在風格上千篇一律,值得深思。郵票設計要利用電腦,更要發揮好設計者頭腦的作用。因為,人的創造性是首要的。
電腦設計郵票同樣需要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踏實的創作態度。孟祥斌在設計《天津民間彩塑》郵票前,對天津民間風俗做了大量的考察,并在此基礎上用手工精心繪制了《天津民俗風情》白描畫,然后才將彩塑照片與白描畫利用電腦的功能進行了最后的“合成”。
即使是最先進的電腦,也不是萬能的。電腦僅僅是一種手段,對于一些內容抽象、空間形式要求簡潔明快的郵票題材,如“國際年”、“國際日”、“會議”、“標志”以及“會徽”等現代藝術,就比較適合用電腦設計。而對于那些要求藝術上體現民族性的郵票題材,就不適合用電腦設計。比如齊白石繪畫作品就不適合用電腦來拼接設計,必須是原汁原味。
現在比較常見的是郵票設計者用電腦來拼圖,形成了一種創作上的時弊。有的郵票設計者為了“趕任務”,同時掩蓋自己設計水平的低下,采取了走電腦“設計”的捷徑。這些郵票設計者事先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構思,只是在電腦前進行“指揮”,從眾多的畫冊中“竊”出自己可用的素材,采用移植、拼接、剪裁、刪改、涂抹等方式,東拼西湊,改頭換面,郵票就這樣加工“設計”出來了。在這些電腦“設計”的郵票中,郵票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味道沒有了,色彩雖然十分華麗,但是沒有藝術靈魂,就像一個穿著華麗衣服的植物人。
呼喚提高我國郵票設計的水平
不論是倡導人腦設計郵票,還是利用電腦設計郵票,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我國郵票設計的水平,讓更多的郵票精品問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幾代郵票設計者的努力下,產生了眾多膾炙人口、賞心悅目的郵票佳作,如集郵者愛不釋手的紀50《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年》、紀71《開國大典》、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特38《金魚》、特44《菊花》、特46《唐三彩》、特57《黃山》、特61《牡丹》等,猶若滿天繁星,數不勝數。這些郵票或絢麗多彩,或精雕細琢,極富藝術感染力。許多集郵者正是被這些精美的郵票所吸引而步入集郵殿堂的。但在當時,電腦還沒有出現,這些郵票的問世全憑郵票設計家手中的筆,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在郵票設計上,我們能否也做到“寧缺勿濫”呢。集郵者要的是“十年磨一劍”的精品,而不是“一年磨十劍”的殘次品。郵票設計應該更精美,更具吸引力才是,否則如何提起集郵者的“集”趣?可近年的許多郵票設計總是差強人意,很多集郵者已從過去熱切盼望每套新郵到現在年底買一本年冊往柜中一扔了事。郵票設計質量的下降,是導致了新郵乏人問津的原因之一。
縱觀世界經濟強國的郵政部門,無不為在提高郵票設計上下工夫,他們大量運用電腦來設計郵票,將高科技成果體現在郵票上,激起了集郵者收集的欲望。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國郵政部門借鑒!科技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科技是生產力,科技的進步就是社會的進步。因此,作為科技成果的電腦進入郵票設計領域,應該說是勢不可當。
當然,關于郵票設計 “電腦”與“人腦”的爭論也必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