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7年1月5日發行的《丁酉年》生肖雞票已經開機印刷了,設計者是大名鼎鼎的藝術大腕韓美林,這套郵票還集膠雕套印、無墨雕刻、最新版的防偽紙張等諸多工藝亮點于一身。離正式誕生尚有數月的《丁酉年》郵票可謂賺足了人們的眼球。近日,在郵票印制局的雕刻工作室,記者見到了這套郵票的雕刻線稿。脫去了華麗的色彩外衣,此時《丁酉年》的雕刻線稿以最樸素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明亮而透著神韻的小眼睛、堅硬質感的喙、充滿力量感的翅膀、順暢而生機勃勃的尾羽、帶有奔跑動感和速度感的腿和爪子……原來單是雕刻線稿就這么耐看!可你知道它出自一位青春靚麗的女雕刻師之手嗎?
端午節前一天,郵票印制局的10位雕刻師同時接到了《丁酉年》的雕刻競爭任務。20天交稿后,韓美林在眾多雕刻線稿中一眼看中了劉明慧的作品,于是在發行、印制部門領導的信任和支持下,這位年僅28歲的女雕刻師便擔綱成為這套郵票的主要雕刻者。生肖郵票是每年紀特郵票的“開門票”,在中國集郵者心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自己的雕刻初稿竟然能被選中,劉明慧既意外又感動,也格外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
為一套郵票雕刻布線就意味著要用最精準的線條表現出郵票原畫稿的結構關系和明暗關系、最大程度地體現出原稿的風采。韓美林創作的《丁酉年》郵票圖稿是在水彩紙上創作的水墨畫,既具有國畫的特點,又有濃郁的裝飾味道。中、西方繪畫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繪畫是焦點透視,立體感、層次感很強,比較適合以雕刻形式表現;而中國傳統的水墨國畫則是散點透視、計白當黑,以暈染濃淡展現微妙的意境,在雕刻布線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用雕刻線條表達水墨語言?這是對初出茅廬的劉明慧最大的挑戰。
她開始細心地收集與這套郵票有關的資料,運用自己大學時所學的水彩專業優勢分析品味韓美林作品的風格和特點,探索最適合的布線方式。劉明慧發現《丁酉年》郵票圖稿看似簡單,卻是由具象的雞夸張變形而來,韓美林喜歡用流暢的弧線來表現動物的結構關系,因此整體布線時不適合用交叉線來描繪,而應盡量根據原稿的水墨筆勢和雞的生長規律進行。同時,劉明慧又用心琢磨體會同樣是水墨畫原稿的《庚申年》“猴”票的雕刻細節,再回想自己小時候養的寵物小雞,運用在郵票印制局學習數年的雕刻技巧,汲取資深郵票雕刻師郝歐作品的長處,各種布線方案完成后再放大到電腦上進行精細入微的對比和修改、反復推敲。雕刻線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由于雕刻線稿是郵票的5倍稿,布線時既要考慮縮小到郵票大小的效果,還應適應印刷設備的特點。為了印刷時雕刻線稿能與制版結合得更好、避免膠印色彩套印不準等問題,劉明慧又跑到印刷車間向制版師傅學習了解印刷的步驟和環節,耐心分析每次打樣的具體效果。就這樣,經過近十次大的修改和不計其數的細節調整,《丁酉年》郵票的雕刻布線稿已從最初的生硬稚嫩,變身為光滑完美、栩栩如生,一次比一次成熟完善。因此,千萬別小瞧定稿的《丁酉年》郵票雕刻線條仿佛只有寥寥數筆,其中沒有一筆是多余的。
《丁酉年》雞票的雕刻線稿不是手工刻出來的,而是先手工畫出線稿,再經過機器激光腐蝕雕刻出來的,這在業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傳統的手工雕刻是雕刻師手拿鋼刀直接在鋼版上素描,每一刀下去之前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不能跑刀走偏,刻錯一刀便意味著需要更換鋼版從頭再來。即使刻出鋼版也不代表就可以直接印郵票了,從刻好鋼版到印出郵票成品還需要再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環節,整個工藝過程難度大、費時長、印刷合格率低。郵票從選題的論證到圖稿的評審再到最終確定也需要時間,這樣留給雕刻師的時間就非常有限了,這也是過去雕刻版郵票發行較少的原因。近年來隨著印刷設備的更新,北京郵票廠的雕刻版郵票已經采用目前歐洲雕刻版郵票常用的紙上布線方式,原來的純手工雕刻已逐漸被畫線稿所取代而退出歷史舞臺。雕刻者在紙上直接畫出雕刻線條,可以多次修改完善,難度相對較小,節省了不少時間,精準度也更高了。紙上布線的方式更適合現在郵票發行的節奏,這也是近年雕刻版郵票增多的原因之一。
雕刻版的創作工具雖然由刻刀和鋼版簡化成了紙和筆,似乎變得更加簡單了,可對雕刻者來說,嫻熟老到的紙上布線,需要紙外無數次的鋼刀、鋼版的實踐練習及對下刀深淺和角度的體會和把握,雕刻者的繪畫水平、對原作的理解程度和綜合藝術修養更是必不可少。
看《丁酉年》郵票上雄雞威武健壯、高傲奔放,母親溫婉呵護雞雛,好一派和諧溫暖的“合家歡”氣氛!聯想到郵票設計者慧眼識圖,印制、發行部門的領導大膽起用新人,各部門、各專家大力支持、指點、鼎力配合,原來,《丁酉年》生肖雞票的雕刻還有著如郵票畫面般的溫馨故事呢!難怪劉明慧感慨這套郵票的雕刻其實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劉明慧參與《丁酉年》郵票的雕刻,不僅展示了中國新一代郵票雕刻師的風采,也表明中國郵票雕刻走出了青黃不接的困境,更喻示著中國郵票雕刻事業新的起點和傳承延續。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小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