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畫有山水、皖南民居的小郵票曾經伴隨著很多人度過童年時光,但隨著網絡的盛行,集郵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近日,我省一些中小學接到通知,將在中小學生中推廣集郵活動,以促進青少年素質教育。
一些人認為這是傳統文化的一次回歸,也有部分人表示擔憂,如今是網絡時代,集郵存在的空間逐漸縮小,推廣集郵活動未必能引起青少年的興趣,說不定還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壓力。
-贊同方
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消息傳出后,各界對此也有不同的反應。省城的王浩先生對集郵活動的推廣持贊成態度,他認為,集郵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操,這比學生沉迷網絡要有益得多。
王先生說,他對集郵的愛好就是從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時候課外書籍很少,更談不上網絡,對很多風土人情的了解都是通過郵票得到的,集郵讓他學到了很多課外的知識。而這種樂趣是現在的孩子從網絡中所無法獲得的。
“集郵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每張郵票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這一點確實是現在很多興趣愛好所無法比擬的。 ”省城一小學的趙老師告訴記者,她的學生中有一位是集郵愛好者,所有的郵票都是自己通過信件交流搜集來的,分門別類做成郵冊,很有成就感。而且這個學生對于古典文化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識明顯多于同齡的孩子,主要得益于她在搜集的過程中學到的知識。
-反對方
可能會給家長帶來壓力
雖然集郵帶來的好處很讓人期待,但是集郵是否能在校園里廣泛推廣卻令人懷疑。蜀山區教育局蔡竹平老師坦言,十幾年二十年前,有不少集郵愛好者,而現在的中小學,“還真沒有發現哪個孩子有集郵的愛好,主要是環境不允許。現在孩子書信交流比較少,有什么事情都是電話或網絡聯系。很少有人了解郵票,更別提有集郵愛好了。 ”
采訪中,部分家長也不認同提高學生素質就要集郵的說法。一些家長認為,如果要在中小學中推廣這個事情,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學生“為了完成集郵任務而集郵”,現在書信交流少,郵票只能從市場上購買,這就會給學生家長帶來經濟負擔。
省城的曹女士表示,不同時代的孩子學習知識的途徑不一樣,過去青少年接受知識的載體比較缺乏,沒網絡,電視少,課外書也很少,所以靠書信交流、集郵來了解外面的風土人情、拓展知識面。現在電視、網絡等傳播資訊的渠道非常發達,了解傳統文化、拓寬知識面在目前來看,集郵算不上一個好方式。
-教育部門
只自愿不強求
“集郵活動完全是自選動作,不強行推廣,也不會與學校日常的教學和評優等掛鉤。 ”對于家長和老師的擔憂,安徽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處的劉老師表示,推廣集郵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在集郵中體會動手的樂趣,教育部門將根據學校原有的特色進行政策方面的支持。集郵活動并非僅僅限制于郵票本身,還包括征文、夏令營都多種形式,讓感興趣的學生從中體會實踐的樂趣。
“但是我們并不贊成學生去購買郵票,那就失去活動本身的意義。 ”劉老師表示,鼓勵學生通過信件往來或是學生之間郵品互換等方式,從收集過程中體會到集郵的樂趣。((來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張曉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