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解放前一度叫“北平”。據已故著名集郵家趙善長在《集郵回憶錄》一書中所寫“北京早年郵事回憶”一文中說“我于1921年到達北京,在隴海鐵路駐京總工程處任職,當時北京已有集郵活動。”有了集郵活動,不可避免的便要產生郵商這個行業,以適應需要。
據說在1914年左右,楊瑞年便在東安市場里擺郵票攤。1925年,北京出現了第一個正式郵票店,叫“華通郵票社”,店主是班子華,地址在王府井大街南口路東,除了出售郵票外,還賣鮮花。1926年,楊銳臣在北京東安市場里開辦了“銳臣幛料店”,兼營郵票業務。1927年,吳福保在東單三條胡同口開辦了“協昌郵票社”,不過次年便停業了。同年,李紀潤在東交民巷西口的瑞金大樓內開設了“華北郵票社”,主要經營郵票進出口,第二年也停業。1930年以后,又恢復開業,搬遷到東單東邊去了。
進入三十年代,北平出現了不少郵票商店,有施秉章的“環球郵票社”,地址在宣武門外麻線胡同1號,主要經營郵票進出口生意。施秉章,字述函,福建長樂人,出生于1904年7月,受中國最早郵商魏叔彝的影響開始集郵。不久后隨父親來到北平,在匯文學校畢業后,以郵為業,直到70年代去世,終生沒擔任過任何公職。1926年他在北平發起組織了北京郵票交換會,這是北京最早的集郵組織。該會于每星期日下午在青年會樓上開例會,交換郵票、明信片、錢幣、古玩等,會員達200多人。施秉章畢生致力于集郵,以郵為業、創辦郵會、辦郵刊、寫郵文、買賣郵票,為推動北京早期集郵活動做出了一定貢獻。
20年代末,沙伯泉經營的“志生圖章行”改為了“志生圖章郵票行”,設在東安市場內的花園中間,主要經營中國郵票。他的門市1934年曾收購進50多套限新省貼用首次加蓋歪頭郵票。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逝世后,沙伯泉從他遺孀手中收購來500多套“西北科學考察團”郵票。他還收來過“宮門倒印”郵票。沙伯泉的志生圖章郵票行于1957年正式并入東安市場的工藝品第三門市部,他主持集郵業務,直到1963年結束。
1930年,楊啟明的父親“爛紙楊”開始改為“郵票楊”。他們從大量廢紙中,找出舊信封,把郵票洗下來賣錢。楊啟明的大哥楊啟增在東安市場租了一個攤位出售郵票,因為經營無方,不久后便垮了。之后,楊啟明接手,直接向美國出口郵票,主要是美國波士頓阿瑞司郵票公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楊啟明的郵票進出口生意從此中斷。抗戰勝利后,楊啟明經手晉察冀大抗戰郵票近萬套,也經手若干東北解放區郵票。1958年,楊啟明的東亞郵票社并入中國集郵總公司,楊啟明是北京郵商中唯一成為國家干部的人。
1944年,韋景賢在北平創辦了“北平郵幣公司”,地址在牛街57號,后遷到西單大街268號清真寺,1956年公私合營。1945年韋景賢創辦《北平郵刊》,1948年6月,北平郵票會成立后,他將此刊無償轉讓給該會。韋景賢以“推廣普及集郵”為宗旨,他的業務對象是中青年和學生。
此外,還有多家郵票社經營郵票生意。如蘇躍南的“光明郵票社”、季子榮季恩華的“美豐郵票社”、西單盛鴻賓的“中華郵票社”、地安門張福征的“長城郵票社”等。業余業郵的人有:趙品三、王靜齋、張瑞庭、汪子年、白國璋、袁香舉等。
1946年初,北平郵政管理局正式設立了集郵柜臺,設在管理局內。集郵柜臺出售的郵票相當齊全,凡是中華郵政當時用的郵票全有,還備有郵票目錄,供集郵者索取,購買郵票的數量不加限制。他們出售的中華郵政郵票有加蓋郵票、普通郵票、紀念郵票、限地區使用郵票、航空郵票、欠資郵票等。1947年下半年,集郵柜臺還設立了存款預購郵票業務,每次預交國幣10萬元。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華郵政郵票停售停用。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北平郵政管理局,集郵柜臺開始出售解放區郵票。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各解放區發行了郵票,都曾出售過,以華北人民郵政發行的郵票最齊全。(轉自中國集郵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