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月季同屬薔薇科薔薇屬,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種,就好比驢和馬雖同屬奇蹄目馬科但卻是兩種動物一樣,相互不能替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余樹勛教授在他1992年出版的《月季》一書闡述道:“本來,野薔薇、玫瑰、月季花是3個截然不同的種,古代記述和西方科學的分類都不曾混稱。但近年來由于外文字典上轉譯的錯誤和香港、臺灣與東南亞華語及中文存在著不同的稱謂,以及科學常識的欠缺,人云亦云,造成月季、玫瑰、薔薇混為一談的現象時常出現。英語的Rose是薔薇類這個大家族的總稱,其中既包括月季、玫瑰,也有野薔薇,所以最好譯為薔薇類或簡稱薔薇,而Rose garden應譯為‘薔薇園’,而不能譯為玫瑰園或月季園。”由此可見,今天的大多數人把這三個不同種的薔薇屬花卉植物,統統稱為“玫瑰”了,無意之中犯了常識性錯誤,所以有必要加以糾正和澄清。
薔薇屬(Rose)包括100個不同的種,除去少數富含芳香油的薔薇作為加工原料外,大部分是供觀賞用的。通過幾百年的人工選育、雜交,薔薇大家族今天已超過2萬個品種,已經成為觀賞植物中最受歡迎、栽培最廣的一類。在世界各地進出口和國內外交易的鮮切花中,月季始終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以下通過方寸來了解一下玫瑰與月季,了解一下它們的區別。
玫瑰是原產于中國、日本和朝鮮的薔薇類重要家族成員之一,它早在我國漢代就有了文字記載,18世紀被引種到歐美。玫瑰的特點是莖上密生剛毛和直刺,葉表面葉脈深陷布滿皺紋,果實呈扁球形,花色單一,即玫瑰紅。由于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所以玫瑰在歐洲尤其北歐很受歡迎(圖1為“野玫瑰”,圖2為“法國玫瑰”)。其另外一個特點是,每年只在夏季開一次花,偶爾有秋季開第二次花的;同時,芬芳的玫瑰是“液體黃金”玫瑰油的生產原料,如盛產于“玫瑰之國”保加利亞的“大馬士革薔薇(玫瑰)”(圖3),就是使該國成為世界第一玫瑰油生產國的優良品種,其年產量達1200公斤。要知道,每生產1公斤玫瑰油,需要3— 5噸鮮花瓣,這些統統要經過人工一朵朵采摘而來,而每克玫瑰油的價格要高于每克黃金,這就是“液體黃金”的由來。今天,玫瑰主要為生產玫瑰油而栽培,所以不以觀賞為主的它,很難出現在鮮花店里。
月季也是原產于我國的觀賞花卉品種,俗稱“月月紅”,已有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人們喜愛它是因為它花期連續不斷,月月見花,在長江以南地區冬季不凋。其莖光滑,間生勾刺,葉多呈長圓形,光亮,葉脈淺。16世紀,月季被引種到歐洲,被稱為“中國薔薇”或“孟加拉薔薇”,不斷的花期和真正的紅色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各國園藝家數百年的辛勤培育,有了現在的“現代月季”大家族,不僅其花型各異,其顏色也比玫瑰多得多,有紫紅、大紅、粉紅、橙紅、金黃、正黃、淺黃、白、綠、藍、雙色、變色和正在培育的黑色等,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所以,在嚴冬里情人節賣的所謂“玫瑰”,只能是來自南方或溫室中栽培的月季,而并非每年夏天只開一次花的玫瑰。盡管這個錯誤稱謂已習以為常,但錯了的還是應當予以更正。
我國曾于1984年發行過T.93《月季花》郵票1套6種,介紹了6種我國的知名月季品種。之后在1997年與新西蘭聯合發行的1997—17《花卉》1套2種郵票中,分別展示了典型的“中國玫瑰”和“新西蘭月季”。此外,“玫瑰”普資片也為廣大集郵者熟悉,我們只要仔細分辨,就可以發現它們的特點和區別。當年11月19日,為祝賀上海國際郵票和錢幣展,新西蘭郵政又將這套郵票小全張加印加字發行,小全張襯圖為醒目的一朵月季花(圖4)。當然,由于人們對薔薇的多年雜交繁育,有些新品種已經漸漸失去了原本的特征,還由于郵票多為繪畫作品,郵票上的薔薇不一定與實物一模一樣,所以,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要從郵票上分辨出月季還是玫瑰,是比較困難的,而參考郵票目錄又牽扯翻譯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問題。因此,從植物學角度講,將專題郵集以《玫瑰》命名是不科學、不規范的,因為絕大多數作者是不可能將世界各國發行的數千種薔薇郵票品,分辨出哪些是玫瑰,哪些是月季,哪些是野薔薇。那么,就按余樹勛教授所言,稱之為“薔薇”好了,不會出現異議和錯誤。如果郵票上印有其英文或拉丁文名稱,則應譯出。而從目前來看,薔薇郵票中,現代月季為多,玫瑰量少,野薔薇極少上郵票。圖5、6、7是新西蘭1976年為“世界薔薇大會”發行的《名品月季》郵票1套3種,分別是(低至高值):蒂法尼(絲紗羅)、和平、克萊斯勒帝國(火燒云),白色背景和“特寫鏡頭”分別展示了3種顏色系列中的佼佼者。
讓我們科學正確地區分、認識玫瑰和月季,改變之前的錯誤稱謂,讓科學普及工作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全面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作者:一凡 文章來源:集郵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