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票廠始建于1985年,它承印的第一套郵票是紀62《“五四”運動四十周年》,所用的廠銘是印刷宋體字“北京郵票廠印制”。從這套郵票起,新中國大部分郵票都是在北京郵票廠印制的,所以集郵者所收集的廠銘郵票,最多的就是“北京郵票廠”廠銘。一直到“文革”前期,北京郵票廠印制的老紀特郵票的廠銘都是“北京郵票廠印制”這七個字,字體沒有改變過。同時字體顏色也是較為單一,難得在同一套郵票中出現不同顏色的廠銘印記。
在新中國老紀特郵票中,有一套郵票的廠銘曾經印反,但是未被收回,而是將印反的廠銘涂蓋后,繼續發行。這套郵票就是紀90《辛亥革命五十周年》,這套票中的第一枚8分“武昌起義”郵票的邊紙上“北京郵票廠印制”廠銘居然被印反。在郵票質檢時被及時發現,但卻未被收回。估計是認為并不是郵票主票面上的文字錯誤,只是邊紙廠銘印反,不會造成巨大影響,無關大局,于是僅在印反的廠銘上涂蓋一條粗黑線。由于涂蓋粗黑線黑的不夠,還是能夠看到被印反的“北京郵票廠印制”七個字。
遙想1961年,國家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和“被迫提前向蘇聯償還巨額貸款”的極度困難時期。一者當時郵票印制各種原材料短缺,雖然廠銘被印反,但無傷大局。如果收回重新印制,難免造成極大資源浪費。二者當時全國人民都在為“填飽肚子”發愁,又會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在不寫信的時候,會肯花費一毛八分錢去買郵票集郵呢?20世紀60年代人民幣一毛八分錢的價值估計與現在的一百八十元的價值相當啊。三者當時國家正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就連自家種的菜、自己家里雞下的蛋拿出去買,都被看成“投機倒把”,又有誰敢大肆收購這種郵票去倒買倒賣呢?四者那是的集郵是真正的樸素的集郵,又有誰會專門收集這種“趣味”票呢?
以上這些,在21世紀的現在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