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成立。為此,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決定,臨時增加發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紀念郵票一套1枚,票圖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綠卡。
說起“驛使圖”,還真是一件與中國郵政有著不解之緣的國寶。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家住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鄉新城村三組的牧羊人張書信放羊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內藏大量磚壁畫的墓葬。后經證實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20公里的范圍內,共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1972年10月31日,第三次挖掘工作清理了5號、6號和7號3座壁畫古墓葬,在5號古墓中出土了“驛使圖”,1973年8月,5號墓完整地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的一座地下陳列室復原陳列至今。
郵驛是中國傳統通信組織形式,現代郵政的前身之一。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彩繪“驛使圖”,客觀真實地記錄了距今1600多年前這一地區的郵驛情形,被認為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驛的形象資料。畫面上,驛使頭戴黑帽,身著短衫,足蹬長靴,持韁舉牘,驛騎四蹄騰空,信使則穩坐馬背,反襯出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的手法,對后世中國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1982年8月25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為紀念這一集郵文化界的盛事,原郵電部選中“驛使圖”為郵票圖案專門單獨發行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小型張一枚,票圖古樸、典雅,契合紀念主題,一面世就受到集郵者的喜愛,一般公眾也爭相購藏。
J85小型張開始,“驛使圖”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新中國郵政儲蓄1986年恢復開辦,原國家郵政儲匯局于1994年起發行首款全國通存通兌銀行借記卡性質的儲蓄綠卡,卡面又選用了文化底蘊深厚的“驛使圖”,被一些集卡愛好者和美術界專業人士譽為“五星級”的卡面設計。特別是傳說圖中的驛使臉上五官獨獨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驛傳的保密性,借以宣傳今天郵政儲蓄安全、可靠的服務特點。“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此后一直續發再版,成為中國網絡覆蓋面最廣的金融借記卡,涉足亞洲、北美、歐洲的部分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向世界展示“驛使圖”的古典美。
1987年7月1日,為宣傳新恢復的郵政儲蓄業務,原郵電部發行T119 《郵政儲蓄》特種郵票一套1枚,尚未問世的“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無緣亮相。時隔20年后,同一位設計者終于把“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搬上原國家郵政局2006年12月30日發行的2006-27J《中國郵政開辦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1枚上,此舉無意間為傳統依附于郵政主業的郵政儲蓄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