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困擾集郵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的“瓶頸”因素,就是令廣大集郵愛好者們深惡痛絕,更有不少有識之士奮筆疾書不斷斥責的“炒新”。
“炒新”就是大郵商和游資通過制造炒作的噱頭,提前聯手作局,人為控制票源和價格,通過短時間內拉高郵票價格,從而謀取暴利,將大量追高者和郵人套牢在高位,手法同股市炒作如出一轍。
這些年,“炒新”的郵品層出不窮,壬辰龍、長江、/1等都是榜上有名的代表作。“炒新”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少數郵票價格居高不下,大量其余郵品淪為打折票。因為游資和郵商資金有限,決定了不可能大面積撒網,只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少數郵品上。
這樣,少數“炒新”郵品價格居高不下,普通集郵者想要買到,不得不多付出極高的價格從郵商手中購買,令廣大集郵者叫苦不迭。郵商為了獲取利潤,人為控制價格,囤積郵品,防止流入市場,造成郵市郵品價格的“穩定”。
“炒新”片面的放大了集郵的功利目的,形成了投機效應,造成資金的追捧和聯動。雖然短時間刺激了少數票品的價格攀升,卻無異于飲鴆止渴。
一旦資金獲利,大面積拋售,這些“炒新”的郵品價格立即像股市中的跌停板的股票那樣淪為“棄兒”,成為“炒新”的犧牲品,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炒新”難以持久,更不可能成為推動集郵市場繁榮昌盛的“穩定劑”。恰恰相反,“炒新”越頻繁,負面效應越大。一方面,會造成集郵管理部門的誤判,從而增大發行量、擴大發行品種來抑制炒新。另一方面,又會造成集郵者買不到人為“壟斷”郵品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更多的打折票,集郵保值增值的初衷成為笑話。
一旦管理部門誤判,通過增大發行量抑制“炒新”,對于目前中國集郵發行量就是存世量的現實而言,生活在幾乎沒有消耗量郵市的集郵者而言,不啻于一場災難。
這方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編年票新志號啟用初期,中國郵政每年近乎“天文數字”的驚人發行量,已經給了“炒新”者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多少郵品至今還躺在地板價上苦苦掙扎,長達二十多年的消耗都無法提振士氣。
2015年至今,鴛鴦、包公等郵品又如曇花一現,價格迅速回落。黃河、/1又成為“炒新”的重點,既便如此,價格還是開始沖高回落,注定了超高票價無法持久。
所以,廣大集郵者要擺正心態,不參與“炒新”,不盲目跟風炒作,不為“炒新”買單接棒。久而久之,“炒新”從根源上失去存在的土壤,只能越來越窄。同時,郵政管理部門要敞開供應渠道,從源頭上遏制“炒新”,這才是提振集郵活動的根本解決之道。作者: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