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幣卡市場有個鐵定規律,即資金量決定行情。自打電子盤誕生以后,郵幣卡市場的資金量確實增加了不少,然而并沒有給實體市場帶來明顯的效益。這是因為資金增量主要集中到文交所電子盤上,甚至將一部分實體市場的資金也轉移到文交所電子盤上了,這就導致了文交所火了,實體市場卻弱了。
是否可以說以后實體市場要完了?文交所要替代實體市場了?這個問題恐怕涉及到很深的市場經濟學,筆者無法知曉,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脫離了實體市場,文交所不會走得很遠。為何這么說呢?
一是文交所數量越多,上市品種越廣,其受實體市場的影響愈大。
據統計,年內國內將會有超過100家文交所!其實文交所是啥?說白了就是過去所說的大莊們聚集地罷了。與過去不同的是:省去了看品相的麻煩。大莊多了,意味著實體市場將會有更多的貨源進入文交所上市,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這對文交所高昂的價格有著巨大壓力。文交所想要脫離市場,維持獨立的高價將會難上加難。
二是僅僅炒作線上的幾個品種是沒有前途的。
資深郵人還記得1997年郵市大潮的時候,僅僅是少數新郵大漲,更多的老郵品價格變化不大,這種炒作幾個品種的做法大都是短命的行情。很明顯,它贏得的是投機資金的參與量,缺乏的是大眾參與基石,一旦遭遇貨源沖擊便一泄千里,萬劫不復了。現在文交所僅僅依靠那幾十個品種來維持高價是很大的危機,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參與資金就會樹倒猢猻散,就會遭遇滅頂之災,因為它的參與群體數量很小,或者說根基不牢。有人說每天的成交額很大啊?但那不代表參與群體數量大,全國收藏群體有千萬,參與電子盤的有多大比例?
三是文交所的線上價格高于實體市場價格很多倍是一個潛在危機。
這已引起部分文交所管理層的重視,并開始提高入庫門檻,甚至不惜違反規則,緊閉入庫大門,但是這能解決危機嗎?如果誰到當地政府去告一狀,就可以享有特權,那么以后將會有更多的特權介入,這恐怕不見得是好事,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所以說維持高價不算是好的現象。
如果文交所線上價格的走勢不再依賴于股市,而是依賴于實體市場,那樣文交所才會有了金剛不壞之身。大的文交所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小文交所可以以此為契機,沒準可以打敗那些不可一世的大文交所呢。郵幣卡市場好不好不能單看實體市場,還要看虛擬市場,這才是全面的。【以上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