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立前,華北大地有一首民謠廣為流傳:“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說的是華北比較有名的幾處名勝。民謠流傳了不知道多少年,人們拿它當兒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謠中說的這些文物。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聽到這首民謠后驚喜異常,立即將它記到了本子上。
稍后,梁思成對歌謠中提到的三處文物做了調查,其中就包括山西應縣木塔。當時通訊很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如果從北京貿然去山西應縣,而塔已經不在了,那就會浪費一兩個月的時間。梁思成想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他寫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應縣最大的照相館”,請照相館的攝影師幫助拍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信中還附了一元錢。當時。一元錢足夠照幾張相了。同時,梁思成還承諾,如果攝影師幫助拍照,他可以滿足攝影師的一個要求,送攝影師一份禮物。這一招還真管用,應縣白云齋照相館的攝影師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過來,梁思成也兌現了承諾。
1934年,梁思成和同事劉敦禎、莫宗江來到應縣。下了火車后,他們又坐了6個小時的驢車,才到達應縣。在離城大約還有5公里時,梁思成突然發現,前面群山環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那就是應縣木塔!
梁思成三人對木塔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后發現:應縣木塔的價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應縣木塔建于遼代(1056年),高67.13米,約有20層樓高。它那雄偉的身影給梁思成以深深的震撼,他后來形容說:應縣木塔巨大的塔身“就像一個黑色的巨人,俯視著城市”。建國后,有專家通過對世界木塔對比研究得出結論,應縣木塔完全可以稱得上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應縣木塔底層直徑30米,外表看是五層六檐,但每層都設有一個暗層,實際是9層。木塔里面非常寬敞。據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應縣曾在塔內召開“萬人大會”,每層都坐滿了人,安裝了喇叭。萬人在千年古塔中開會,而塔身不毀,可見應縣木塔建得多么牢固、多么寬大。
更為神奇的是,應縣木塔全部用木頭建造,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古代工匠們完全用木頭之間的相互咬合,建成了如此高大美觀的建筑。元朝時,應縣遭遇大地震,大地震持續了7天,但木塔沒有受到大的損毀。1926年閻奉軍閥交戰,這座塔曾被200多發炮彈擊中,除被打斷了兩根柱子外,別無損傷。(文/圖源自網絡·目子編輯)來源: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http://blog.sina.com.cn/muziji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