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郵票的出現,一種新興的愛好在很短的時間內風靡世界,上至君王、總統,下到普通百姓趨之若鶩,不僅如此,還超越了國家、種族、信仰、性別、年齡、地域的限制,這個愛好就是集郵。隨著集郵不斷的深入,集郵研究不斷在細化,并形成了目前的傳統集郵、郵政史集郵、專題集郵、郵政用品集郵、航空集郵、航天集郵、極限集郵,甚至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集郵文化,形成了一門學科——集郵學。
在這些集郵類別中,還有一類經常被被集郵者忽視,這就是文獻集郵。文獻集郵是收集、研究與郵票、集郵、郵政史有關的文獻資料的一個集郵類別。與郵票、集郵、郵政史有關的文獻資料被稱作了集郵文獻,有關文獻集郵與集郵文獻的概念與區別,賴景耀教授的《“東西”與“不是東西”》和《文獻集郵是不是“東西”?》兩篇文章絕對值得一讀。
無論是哪一類的集郵者,都離不開對集郵文獻的參考和引用。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集郵人要想在集郵的道路上走得久遠,就要從集郵文獻中去汲取各種集郵的知識。如果只買郵票不做研究,只能只能稱之為“買郵者”,而非“集郵者”,從“集郵”的定義上就將“集郵者”與“買郵者”區分開了。集郵者在集郵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借助集郵文獻進行著集郵活動,比如研究郵票,看郵票的票面,能得到什么信息?只是很直觀地看到畫面,至于這枚郵票的設計理念、設計選擇、設計背后的甘苦,不借助相關的文獻資料,集郵者是無法得到的。
集郵者是善于自我總結經驗的,這些經驗來自集郵過程中的曲折與失誤。集郵過程中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得與失,最痛心的莫過于花錢買教訓了,說得好聽一點叫“交學費”,但有些學費代價過于昂貴了。去年的時候,有幾位警察朋友找到我,說是協助破案,緣由是有一位集郵者報案,說是買到假郵票,數額巨大。見到這些郵票之后,發現并不是假郵票,只是郵票的品相很差,只是價格貴了很多,警察朋友聽到我的如實相告之后,默默地說了一句“這就是收藏界講的‘打眼’ 吧?”至于這件案子最后的結果如何,沒有詳細問。集郵人都知道郵票的品相是第一位的,一旦品相受損,那就再便宜,集郵者也是不屑于顧的。
喜歡集郵固然是一件幸事,但不能只買不研究。有些人一聽到“研究”二字就覺得很深奧,也就產生了為難的心理。其實集郵的研究更趨向于趣味性、娛樂性,集郵是日常生活的一個調劑,集郵能使自己的心在最短的時間內靜下來,集郵也是對自己所了解的知識的一個補充,并且集郵時間的長短與集郵水平的高低沒有比例關系,但與看過多少集郵文獻有必然的聯系。假如一位“集郵者”買齊了全套的老紀特、文革票、編號票、新JT、年編票,那也是只是一種買的行為,如果不研究這些郵票的發行與背景,也就是一個買郵者。如果集郵者在買郵票的同時,注意對郵票知識、背景介紹、設計理念、版別印刷的學習,那他的集郵常識肯定超過了第一個人,即便是這個人的沒有“梅蘭芳郵票”、沒有“愛科學”小型張,那又怎么樣?,依然不能輕視他,因為這個人的集郵常識儲備比第一個人高不知多少倍了。
再看看集郵界的大家們,都是胸藏文墨、學富五車的人,都有著很深的集郵造詣。很多人著書立說,把自己在集郵過程中得失、經驗,甚至是研究成果都記錄下來,其目的一個是總結自己的集郵經驗,讓自己少交“學費”;另一個也是讓后來者從前人那里學會集郵的捷徑,避免重蹈前輩人的覆轍。但目前的集郵者很少能靜下心翻一翻前輩們的集郵文章,他們的觀點盡管已經過去近百年,如果放在今天,依然適用,并不過時,當今的集郵者真該好好讀一讀前輩們的專著。
國學大師王國維講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詐也。這三重境界用在集郵上依然適用,集郵者在集郵的過程中,隨著對集郵理解的加深,參考的集郵文獻愈來愈多,集郵者自身的修養越來越顯現,這就是集郵大家。邵公洵美先生走進集郵之門一年半之后寫就《中國郵票講話》60篇,就是最好的例證。21世紀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集郵文獻也就將網絡中的集郵類內容涵蓋了。網絡的普及為集郵者帶來更寬廣的學習領域,集郵者加強自身的學習,在集郵過程中多參考已有的集郵文獻,真的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