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開價收購文交所退出的貨源,這意味著什么呢?很明顯,你不能(入庫),我能!怎么樣?看到這里義憤填膺吧?甚至有人會發誓:再不玩郵票了。如果這么想,你就愚蠢了。
托管難是因為入庫相當于貨源“小鯉魚跳龍門”,進去了就升值十倍百倍,天下哪有這么容易跳的龍門。托管是上市大莊的特權,不是小散們可以分享的。小散的貨源進不去,大莊可以,這就是現實。還是那句話:不要寄希望于托管獲利。
小散們的獲利途徑在實體市場。大莊們托管入庫相對容易,他們在電子盤上獲利以后,必然要到實體市場收貨,換成低價股以后繼續在電子盤上獲利。大莊賺的錢是場外非集郵者資金,相當于給郵票實體市場拉來資金。這一點要是看不出來還玩什么郵票?小散們只管在實體市場拿到貨源,靜等莊家來收貨。這就是未來郵幣卡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從這一點可以斷定:文交所是給實體市場帶來了希望。
上回有說過文交所如何買賣郵票?實體市場會出現投資生態鏈,就像過去產品票一樣,從小到大形成各級別代理人,都是在為文交所大莊服務,大莊通過電子盤給郵票實體市場帶來資金。這不就是國際關系學里講的互惠互利么?
明白了上述規律,我們回過頭來看實體市場的格局就很清晰了。T42臺灣風光版票的實體市場價格從上周1萬元漲到現在1.6萬元買盤,大莊們的入庫價格則超過了2萬元,1.6與2萬元之間的差額就是大莊各級別代理人獲取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未來入庫價格高于實體市場價格將會長期存在,這是各級代理商層層獲利所導致的。這是正常現象,即便是網絡通達的今天,電子盤大莊也做不到聯系到所有散戶進行直接收貨,中間商不可缺少。所以說散戶與其走托管道路不如當實體市場中間商,既穩妥又可分享電子盤帶來的間接利潤。
綜上,實體市場的中小投資者不要再去打托管這張牌,老老實實地的拿住貨源,等著電子盤大莊來收貨吧。不是有句話說:命里沒有莫強求。我的理解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最后談談文交所存在的歷史意義(不要笑)。文交所能給低迷不振的郵票市場帶來希望。郵票市場要想發展唯一出路就是要走出目前的圈子。郵政已經提出強化郵品的宣傳功能,這意味著要在宣傳領域努力帶來新生集郵群體;文交所再向資本市場努力,他能給郵票實體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集郵隊伍壯大了,市場資金充裕了,還愁集郵文化產業不發展么?所以說,我們業內人士要有信心,這才是正確的。相反,悲觀失望者才是目光短淺,不諳集郵文化產業規律的人。來源:畢氏郵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