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新政后,適逢1984年國慶35年之際,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傾情巨獻的電影《郵緣》熱映。銀幕上那段由“集郵情愫”萌生的山海之戀,打開了億萬觀眾的心扉。于是乎“一部影片激發了全社會集郵文化熱潮”的神話流傳至今:因為彼時,坐在影院里受教育對于人文圈的影響,是30年來至今任何媒介都無法比擬的。
相信今天的諸位集郵者,對那個年代的如云往事都有著甜蜜回憶。從“真知鑄煉于歲月”的這條人間正道上一路走來的眾家百姓,皆會因此情記憶猶新而其樂融融著。
電影《郵緣》真實反映了社會上下一片朝氣蓬勃的和諧風尚,散發著新中國80年代特殊韻味的文化氣息;在銀幕中渲染出了年輕人對集郵事業的心態,至今讓老集郵者們感慨萬千。那時候,人們心目中對于未來憧憬的精神向往,閃耀著無與倫比的光芒。
從“文革”結束至1984年間,是一個弘揚集郵文化蔚然興盛的年輪。大家自發在集郵公司附近形成不同規模的郵票交換及買賣市場,當今可譽稱他們為“馬路天使”。這一“馬路天使”群體的雛形,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態勢,悠悠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也就是這段時間里,我們身在膠東萊陽的朱衛平先生,憑其摯樸的熱情決然加入了集郵行列。
朱衛平,是先于我三屆于萊陽一中高中畢業的老校友,他與夫人的愛慕也是與神圣“郵緣”的牽針引線下而生的。在萊陽市集郵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市郵電局局長、市郵協孫為希會長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許多同志在多少年來的集郵生活中,千方百計收藏了各種戰時郵票和新中國郵票,現已成為集郵珍品,為我省、我市的集郵事業做出了貢獻。我市法院綦敬章、萊陽動力機械廠董國越、電影公司朱衛平等同志就是突出的代表。”
令人難忘的1987年,由朱衛平等數位集郵者,倡導發起的“郵緣聯誼會”在萊陽市宣告成立,時為當今社會上較早出現的全國性集郵民間組織。在《郵緣》創刊號首頁),載有其《真誠 團結 進取》寄語:
“公元一九八七年元月五日,《郵緣》聯誼會誕生了。沒有隆重儀式,更無金字招牌,無論年齡、職業,不分地區、階層,郵緣使我們相聯。聯誼會的成長壯大,是全體會員的共同愿望。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人和’更是不能缺少。我們要努力開創一個好的會風。真誠——以信為本,以誠相待,守信者榮,失信者恥。團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為小事斤斤計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猜疑。進取——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為我國集郵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為本會爭光。我們還要辦好自己的會刊——此乃聯誼會之靈魂。會刊要密切聯系會員,少說空話,多辦實事。既不同于官辦郵刊,又區別于商業性民刊,絕不以贏利為目的。當然,從丑小鴨到白天鵝,必須有個成長過程,需要我們不畏艱難,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冬天過去,必然是一個新的春天。…… ……讓我們迎接新的春天吧!”
進入21世紀初,朱衛平全家人赴濰坊市照顧離休軍干的老父親后,我倆再未謀面。可巧,待到2014甲午年的夏秋之交,在萊陽市郵政局集郵公司里又欣喜地老友重逢。寒暄之余,他簡短介紹了“郵緣聯誼會”的情況,并給我掛號實寄了一份2014·4《郵緣會通訊》會刊。此時此刻,架起一座我與天生郵緣相交“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的橋梁。
拜讀《新會長致郵緣會會友的公開信》寄語,從蘊含摯情的字里行間中讓我受益匪淺。在2015年5月的長沙全國郵展期間,來自四方的集郵大家和部分會友,坐下來商討會務大計,為聯誼會提出了科學發展的長遠規劃;年富力強的新任會長龔智鵬同志,一位剛滿16歲時就已入會,作為目前年紀最輕及資格最老的郵會創始人之一,毅然承擔起率領各地會員闊步前行的歷史使命……,好一派中國集郵事業傳承創新的前景令人賞心悅目。
其間在“郵緣千里來相會”QQ群上,還有幸賞識了龔杰主編的風采,馬上加入聯誼會應是當務之急。看到會刊上的“會務公告”,得知會費可以繳給《郵刊與主編》聯誼會,從這個“人性化”創意中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該文友情載于《郵緣》雜志2015·2期“郵人心語”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