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最火的是什么,那就是大版小版,尤其是2013年以來,不僅是原來量小的2003、2004老小版,新小版的價格也被炒了起來,2013年小版盡管發行量已超過200萬,但趕上了這波行情,價格反而超過其前些年150萬的眾多次新小版。由此可見小版的魅力無限。
從歷史上看,中國郵政一直是以圈錢為目的的機構,文革十年除外。只不過1980年以前中國人比現在的朝鮮人還窮,根本買不起套票,那時普遍沒有投資意識,吃飽肚子才是最主要的,郵票印上高面值是作為出口創匯的利器,主要圈外國人的錢。1984年以后,集郵的人越來越多,人民的收入也逐漸增長,預定郵票的業務在大江南北開展的有聲有色,這時郵政開始圈國人的錢。郵票面值原本很低,只有8分錢,每年發行的郵票也僅六七十枚,遠沒有現在多,如果80%以上都是8分面值,恐怕一年郵票連8塊也不到,這圈的錢太少了,于是每套兩枚以上的票總有一枚是高面值的,如20分,50分等,如果是大套票,那還會出現60分、70分、80分、90分,到了90年代還有1.60元和2元的高值票,而且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樣一來盡管原先的面值較低,平信8分,1990-1996為20分,但全年的郵票買下來也得20多元,90年代以后為30-50元。這對于當時收入還不多的國人來說可是個不小的負擔。80年代中期一般中國人月收入80元左右,也就是要拿四分之一的收入才能買全一年的郵票,這就好比現在月收入3000元,花費750元才能訂購一年郵票。所以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國郵政只需按面值把郵票賣掉,圈錢任務就已經完成。
1999年郵票的面值升到了80分,總體面值上漲幅度較大,再加上2007年郵資又漲到了1.20元,為了平息集郵者的怨聲載道,2002年開始,平信郵資逐漸增多,而掛號信、航空信、包裹等郵資逐漸減少,到目前1.20元平信郵資能占到全年紀特郵票的85%左右,這個比例大大高于八九十年代,這也進一步減輕了集郵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促進了郵票預定。以1984年為例,當年的郵資為8分,全年紀特郵票總面值19.12元,包括19套68枚郵票,其中有3枚小型張;二十年后的2014年,郵資為1.20元,全年面值為147.7元,包含30套,97枚郵票,其中有5枚小型張。也就是郵資上漲了15倍,但全年郵票面值實際上漲7.7倍。如果按照平均每枚郵票來計算,1984年為0.28元;2014年為1.52元,面值僅是二十年前的5.4倍,遠低于郵資實際上漲的倍數。正因為如此,現在的郵政緊靠面值圈錢顯然不夠,那么怎么才能比面值高得多來賣郵票,而大家又能踴躍購買呢,于是從新世紀初,郵政就開始蓄謀已久了。
首先,2003年郵政開始擴大小版的發行面,2000-2002年每年僅發行2-3個小版,發行量一般100-180萬。而2003年每套郵票都發行小版,并且發行量降至40多萬,更要命的是原來的小版沒有預定,靠搖號才能買到,而2003年開放了極其少量的預定。要知道2003年郵市已經降到十分低迷的程度,猴票才1000元一枚,紅樓夢才80,再這樣的環境下,并沒有出現全民搶訂小版的盛況,當然畢竟小版的預定量也十分有限,有的地方一天就訂完了,有些地方套票都沒了,小版卻有剩余。
郵政這樣做是很精明的,可以從2003年開始培養一小部分人集小版的習慣。當然這也不能一蹴而就,2003年小版有些生不逢時,當時發行量是提前公布的,非常透明,大家明知小版量少的可憐,但市場認可度不高,2004年時2003年小版比面值也高不了多少。進入2004年有不少原來預定了2003年小版的一看收益率也沒有多高,面值卻不低,畢竟十年前收入遠不如現在,再加上2004年郵政小版開始增量,不少郵局可以訂四套郵票就可預定一套小版,這也沒有增加多少預定量。
郵政對小版的設計也十分用心,堪稱放大了的小全張,甚至可以說很多小版的邊紙設計遠超過郵票本身,這也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但架不住當年市場已經崩潰,鐵桿老郵迷又對這品種不是很認同,大部分人都認為有一套票或四方連足以,小版的票和套票一樣,為何要花更多的錢買小版呢,使得小版市場冷冷清清。2005年郵政干脆取消版式二的發行,改成全年郵票都以小版方式發行,這樣一改無形中加大的小版的發行量,大小版合二為一,反而市場更差了。2005年的小版成為小版升值率最低的一年。2006年開始郵政又恢復小版的發行,效仿2004年,僅挑選不超過10個品種發行小版,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這一年小版預定也有一定的擴容,當然小版的發行量也升到100萬以上。2007年以后再想在郵局預定到小版那就很難了,除非有人放棄不訂,當然郵局每年都有一些這樣的指標,初期還是走關系就能搞到,但后來隨著小版價格逐漸升高,郵局內部人士也開始倒賣。
大版一直就有,但原本并不是一個收藏品種,這也和原來的大版太大有關,傳統大版包含40-50套郵票,光面值已經不少了,真集齊一年也是個巨大的負擔。于是郵政從2002年開始大版變小,最后一個40套票的大版是2001年發行的建黨80周年,之后的大版大都在20枚票以內。2011年開始大版變得更小了,出現了9-12枚的大版,堪比當年的小版。大版變小,無疑使得大家對其收藏更加方便,現在的大版最大不會超過A4紙大小,找一本大一些的雜志就能放下,更關鍵的是每版含的郵票少了,面值也低了,收藏下來需要的錢少了,大家都能接受。經過三四年的大版變小的改革,終于2006年大版最為一個獨立品種也可以預定了,而大版預定時市場依舊處于低谷,預定量不大,誰也不知道花1000多元訂大版到底合不合算。那時的市場新郵大部分打折,而郵票打折,一般大版也會打折。訂一套都虧,訂一版還不虧死。所以全國定的人其實并不多。
為了能給大版提供良好的升值空間,2006年開始全國各地郵局的新郵都采取破版銷售,只有預定的大版是完整版。這樣無形中減少的大版的市場投入量,同時開始誘導人們對大版的炒作。經過十幾年的醞釀,郵政的苦心經營終于有了結果,盡管初期并不怎么成功。現在市場對編年新郵的炒作基本上都是大版和小版,套票打折依舊,并且越演越烈。但奇怪的是套票打五折,而大版卻還能有所升值。而郵票如果能升值一倍的,那大版可能會升值三倍,生肖票尤為如此。這樣來看市場逐漸已經把大版小版當做一個單獨的品種來炒作了,郵政的目的終于達到了,但這畢竟用了十年。
大版的發行量和套票比當然少太多,以2013年的桃花為例,套票為1499.97萬,但大版僅187萬,加上破版銷售至少80萬版,那么存世量的大版也只有100萬左右,這個量遠低于套票,可堪比80年代初的小型張了。小版盡管發行量更大一些,2013年以來普遍200萬以上,但即使比以前多了,還是遠少于套票的量。這兩個品種盡管有預定,但給的量很少,官方的擴容僅僅2015年大版擴6000,小版擴1萬,這個量根本杯水車薪,絕大多數集郵者還是面值買不到大小版,那如果想擁有只有兩個途徑,一到集郵市場高價購買,二就是到郵局購買產品冊。
2010年以來產品冊中的大小版冊越來越多,這就是郵政苦心經營十余年來結出的碩果。就是讓你訂不到,可以來郵局購買大版冊、小版冊。一套4枚的大版,含16套郵票,還有套票、小型張、首日封、個性化郵票等配套產品加入,郵局售價可達200元以上,這才是真正的暴力。而對于每年的熱門品種,這樣的大版冊你還未必能在郵局買到,因為二級市場的價格比這還高。比如每年郵政推出的價格198的生肖大小版冊,很多郵局都是一推出就賣脫銷了,市場價比原始定價高出好幾十。大版冊的溢價幅度一般都在150-300%,那么小版冊是不是好一些呢。一個小版面值10元以下,加上一套票,一套首日封,一般面值也不到20元,搭上一個冊子,普遍售價為58、68、78,是所含郵票面值的3-5倍,比大版冊還暴力。終于郵政在苦心經營大小版十年后能夠享受勝利果實,這就是大小版產品冊,郵政的終極圈錢利器。價格說起來便宜的五六十元,貴的兩三百元,不貴也不算低,但就是這樣的價格最吸引你購買,當真標價四五百你還不買了。郵政肯定有一個經濟學智囊團,定價方面還是非常具有誘惑性。
郵政每年還發行一些短腿品種,那個不也圈錢嗎。不錯,每年的絲綢小版、大本冊、四方連折、小型張四連、無齒小版等的確量更少,一發行就升值。但這些畢竟發行量更少,一般50萬,甚至20萬以下,又能有幾個人能買到,況且這些短腿普及性遠不如大小版,可以說是編年票衍生產品,和大小版相比群眾性差多了。而且由于量太小,收貨都是個問題,貨不好集中,也不容易炒太高,通常一發行,價格都高開低走,幾個月以后價格穩定,一步到位,也許四五年都是一個價,這誰還會大量購買呢!所以短腿可以算作郵政圈錢的有益補充,主體還是大小版。
網上有人看到2015年搖號產生了一些大小版新用戶,其實郵政這是欲擒故縱,中簽的自然很幸運,但絕大多數都是沒機會的,反而更加刺激他們高價購買產品冊。甚至有些人還說大小版也會全面放開,我看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放開了,大家面值能買到,誰還會花幾倍的價格購買產品冊,郵政的圈錢計量如何得逞,靠圈面值郵政不干啊,明明可以有五倍利潤,誰也不想縮減為0.5倍,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