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加入福建省福州市集郵協會時,有一種久違的“歸家”感覺。是啊!《中國集郵報》像無形的線,牽引著我;又像鋪設的橋,指引著郵人的方向。這一心聲是我的肺腑之言!集郵者個人的力量何其單薄,漫漫郵路上下求索,離不開集體(郵協)的力量,更離不開《中國集郵報》的牽線搭橋。
2014年隆冬,已是夜深人靜時,我仍在茶店里默默筆耕,寫“豆腐塊”郵文是我此生至愛。一個電話打了過來,對方用親切的聲音問候我:“你就是常在《中國集郵報》寫文章的蔡鋼亮嗎?”我回答說是。他說:“那就好了,找你找得很辛苦!我現在就過來。”我納悶:自己曾經招待過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郵友,但郵友們從不會選擇在此時見面呀,況且手機顯示的還是本市的陌生號碼。經過電話里一番交流,我才得知他是福建省福州市集郵協會副秘書長林嘯天先生。幾分鐘后,林嘯天先生就急火火地趕到了,還帶來了郵書和郵品相贈。“小蔡,總算讓我逮到你了,集郵協會就需要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和藹可親的老林幽默坦率地對我說。 剛勁有力的手向我伸來,親切得如見故人。壺中的茶,彌漫著濃郁的香韻。我們品茶談笑風生,當我聆聽著他的講述時,心緒頓然震動。
三年前,老林無意中在《中國集郵報》上看到我的一篇拙文,寫的是福建民俗典故的集郵故事,他就認定我應該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他開始留意查找我的聯系電話及通信地址,無果后,老林就在百度耐心搜索,確認我是正宗“地瓜腔”的閩南人,老林立即打電話給泉州市集郵協會負責人查找,回復他的是,集郵協會沒有此人。直至2013年秋季,老林前往泉州市集郵協會參加會議,仍在打聽我的下落。從一位石獅的郵友處才得知,我早已經遷往福州,但這位郵友也不知道詳細地址。茫茫人海如何尋覓?唯一的線索再次中斷,他仍沒有放棄。而我能與老林有幸相見,卻是《中國集郵報》的“出手”相助!
老林常到校園開展“集郵進課堂”活動,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八閩大地上。此次他到樓下文印店打印集郵的宣傳素材,文印店里竟然放著一份嶄新的《中國集郵報》,他的好奇讓店老板侃侃而談:“這是有位姓蔡的顧客昨日到我店中掃描些郵票插圖,順便贈送的報紙,這上面有篇《后會“郵”期》正是他寫的。”看到《中國集郵報》郵色生香版上熟悉的名字,老林喜出望外。我的名片剛好在這家文印店設計,還有備份存檔,他立即連夜打電話過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三年來,老林要尋找的人,竟然就在他家馬路對面不遠處。
“郵”因此芬芳,緣因此而定。《中國集郵報》讓我和老林郵“緣”相聚。我從老林口中得知,福州市集郵協會辦得有聲有色,除宣傳集郵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郵活動和積極培育集郵市場外,還注重挖掘集郵方面的新秀,培養壯大集郵隊伍。在老林的引薦下,我加入了這溫馨的集郵者之家,并以此為榮。我還擔任了福州集郵協會刊物《榕城集郵》的責編及宣傳工作。幸會老林,加入郵協,與郵同步,衷心感謝《中國集郵報》!作者:蔡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