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片是什么
Maximum Postcard 簡稱極限片。也稱原圖卡。用有效郵票貼在畫面與郵票圖案相同或相似的明信片上,并蓋銷同郵票圖案相關地點郵戳人為制作的郵品。極限明信片由明信片、郵票和戳記三大要素組成,要求明信片的圖畫、郵票圖案和蓋銷郵票的郵戳,三者最大限度的一致;從內容到形式,成為相互照應,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郵票是極限明信片的主體,必須是有效的郵資憑證,在有效期內,所蓋郵戳離這枚郵票的發行首日越接近越好;明信片是載體,片幅最大為148毫米*105毫米,最小為140毫米*90毫米,上面所印畫面不得小于片幅的75%;郵戳是連體,蓋銷郵政日戳、紀念郵戳、風景郵戳均可以,其日期必須是郵票有效期內。極限明信片的編號為“MC” (英Maximun Card)。
極限集郵是什么
以制作、收集、鑒賞和研究極限明信片為內容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是集郵的方式之一,也是國際集郵聯合會(FIP)規定的集郵展覽類別。臺灣集郵界稱為原圖集郵。極限集郵隨著極限片誕生而興起。它最早起源于歐洲,法國1954年率先成立極限明信片愛好者協會,比利時、德國、美國及亞洲一些國家相繼成立極限集郵組織,創辦郵刊,舉辦郵展。
國際集郵聯重視極限集郵,設有極限集郵委員會,制定極限集郵評審規則,還多次舉辦極限集郵研討會和專項的極限集郵展覽,極限集郵已經成為國際和世界郵展不可或缺的主要類別之一。
中國極限集郵始于50年代,波蘭集郵家M·海茨斯基1956年在,《集郵》雜志著文介紹極限明信片,引起中國集郵者較大興趣。80年代極限集郵迅速發展,上海、廣東、北京、太原、重慶、天津等幾十個大中城市紛紛成立極限集郵組織,出版會刊,開展各種極限集郵活動。極限集郵是專門以收集和研究極限片的一種集郵方式。極限片作為極限郵集的唯一參展素材,在展覽時更能贏得觀眾。極限片的制作過程中涉及到配票、選擇明信片和加蓋郵戳,而這三者之中變化不測,因此,一張極限片就顯得變化無窮、多姿多彩。1983年極限集郵登上全國郵展,1994年極限郵集走出國門參加亞洲國際郵展,中國1999世界郵展上,我國極限類展品《門》《哺乳動物》獲得鍍金獎和大銀獎的好成績。極限集郵在世界、在中國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極限明信片是什么
簡稱極限片。將郵政有效的郵票粘貼在與郵票題材(圖案)和諧一致的圖畫明信片畫面上,蓋與郵票及明信片主題和/或題材有密切和直接聯系的郵戳的復合郵品。臺灣集郵界稱為原圖卡。
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極限片來自葡萄牙,貼紀念航海家P·享利王子郵票,加蓋王子出生地波爾圖1894年3月4日郵戳。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極限片為貼宣統元年天壇祈年殿紀念郵票,加蓋1909年北京郵戳。
郵制極限片
由郵政部門、中國集郵總公司和各地方集郵公司為配合新郵票發行而制作銷售的極限片。俗成官片。首套郵制極限片為中國集郵總公司。1982年9月10日發行的《益鳥》,志號MCI,郵制極限片批量生產,商品性強,收集難度小,參展評價低于相同郵票的自制極限片。
自制極限片
由集郵者或集郵團體按極限集郵評審規則要求制作的極限片。由于自制片有個性特色,數量少,難度大,可成為極限片佳作,參展評價較高。
自然片
為通信、欣賞、收藏,即非專門為制作極限片而“自然”存在的圖片圖畫明信片。這類明信片由郵政部門或非郵政部門印制,大多在郵票發行之前原已存在。例如郵電部1952年發行的美術明信片(編號美1),一套10張。有的稱用自然明信片制作的極限片為自然片。
專印片
自然片的對稱。專門為制作極限片而印制的圖畫明信片。大多由集郵公司、集郵團體印制,也有個人印制,一般與郵票同步發行,或為淡化“專印”性質提前發行。有的稱用專印明信片制作的極限片為專印片。
攝影片
采用攝影作品作藍本印制的圖畫明信片。由于畫面逼真,受到極限集郵者喜愛,是制作的極限片的主要載體。
繪畫片
又稱畫稿片。廣義上指一切采用繪畫作品作藍本印制的圖畫明信片。狹義上指直接繪的圖畫明信片。
有格片
圖畫明信片正面印有文字標頭,貼郵票方框,收寄信人姓名地址、分割線條等格式。我國郵電部于1953年發出通知,郵政明信片由郵電部統一印制,新中國明信片印制標準(即格式)由此沿襲下來。格式是我國明信片區別于畫片的重要標志。
無格片
一種在片幅、紙質等與正規圖畫明信片相似但其圖畫面的另一面未印有用于通信書寫分割線等格式的圖畫片。以此制作的極限片稱為無格片。
票前片
在郵票發行前已存在的自然圖畫明信片。專門為制作極限片而有意在郵票發行之前印刷的明信片,雖然從時間上可以稱為票前片,但極限集郵界仍將它劃入專印片之列。票前片是制作極限片的首選。極限集郵規則要求圖畫明信片盡可能在郵票發行之前印制發行。
票后片
票前片的對稱。在郵票之后發行的圖畫明信片。極限集郵規則要求圖畫明信片如在郵票發行之后印刷,須按照一個原已存在的印刷物圖案重新印制。
同步片
是與郵票同時發行的圖畫明信片。多為制作極限片而印制,屬專印片范疇。與郵票設計發行無關,純屬時間巧合,如為同步自然片。
同名片
與郵票票名相同的圖畫明信片。如TI44《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同名片較多。
早期片
發行年代較早的圖畫明信片。國外指19世紀20年代以前為早期。我國一般以1949年以前即清代、民國明信片為早期片。早期制作的極限片也簡稱早期片。
翻印片
按照已有的圖畫明信片重新印制的明信片(非指原出版者重印)。有的稱翻舊片、仿制片。如蘇州古吳軒出版社以清代、民國明信片為藍本,翻印的《姑蘇舊影》,供制作極限片。用翻印明信片制作的極限片有的也稱為翻印片。
規范片
符合FIP極限集郵評審規則的極限片。規則主要要求為:郵票必須是有效郵資憑證;明信片片幅、圖幅符合規定尺寸;郵戳圖案和地名應與郵票及明信片題材和或主題有密切和直接的聯系;郵票、明信片、郵戳三者相互之間盡可能和諧一致等。
相似片
郵票與明信片主題相同但畫面不同的組合片。如孫中山像郵票貼在中山故居圖畫明信片上并蓋銷郵戳。早期亦將此歸入極限片類。
反置片
郵票圖案與明信片圖畫為同一事物,但取景相反的極限片。如T29《工藝美術》“飛躍”極限片,載體為197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明信片,片圖畫與實物正面一致,而郵票圖案反置,方向正好相反。此多為將膠片反置印刷的緣故。
存疑片
對某些早期珍罕明信片、或郵票、或郵戳的真偽存有疑問的極限片。有的是一時難以判定,也有的是出于回避,均稱為存疑片。
混血片
俗稱用不同國家或地區出版發行的圖畫明信片和郵票互相交叉制成的極限片。有的稱跨國片。也有將兩國或兩國以上同題材郵票貼在一張明信片上,分別蓋銷郵票所屬國家郵戳的極限片稱為混血片。
國恥片
日本等軍國主義侵略我國時期在侵占地區印制的明信片。這是舊中國的恥辱,其印制的郵品是對我國郵政主權的侵犯。
片幅
明信片的寬度尺寸、規格大小。“萬國郵政公約”規定:最大尺寸105*148毫米,最小尺寸90*140毫米。FIP規定制作極限片的圖畫明信片尺寸、規格必須符合萬國郵政公約。
圖幅
明信片畫面寬度尺寸。FIP極限集郵評審專用規則規定:畫面至少應占明信片片幅的75%。
片源
明信片的版本資源。極限集郵多指版本資料。成套或單張明信片的版本資料包括:名稱、出版發行單位、出版時間、書號、定價、全套張數、每張名稱、發行量、發行背景和有關情況等。
首日戳
郵票發行日郵政日戳,有普通日戳、紀念郵戳、風景日戳、臨時郵戳等。首日戳是極限片的最佳日戳。有的把風景郵戳啟用日稱為首日風景戳,這是要加以區別的。
原地戳
郵票主題圖案所在地點的郵戳。原地戳本是原地集郵用語,移用于極限集郵,賦于新的含義,成為極限集郵的習慣用語。雖稱“原地”,但原地集郵以主題定戳,極限集郵以主題圖案定戳,兩者有所不同。
仿戳
仿照郵政戳記制造的假郵戳。是極限片作偽手法之一。
調戳
甲地郵政部門調用或刻制乙地郵政部門的郵戳。指集郵公司為制作不在一地的成套極限片時,制作地郵局或公司刻制不同銷戳地郵戳,在制作地銷蓋。調戳是不規范行為,也是某種程度的作偽。
倒戳
倒撥倒蓋過時字釘的郵政日戳、風景郵戳、紀念郵戳等以制作極限片。倒戳是違反郵政規章制度的行為,是極限片常見的作偽手法。
存疑戳
對郵戳真偽或銷戳日期真實性存有疑問的郵戳。有時是多仿戳、倒戳不便言明的暗指。
銷戳
又稱蓋銷。用郵戳對郵票進行銷印處理。極限集郵規則要求郵戳必須騎縫蓋在郵票及明信片上。
戳印
郵戳印跡的簡稱。極限片要求戳印清晰完整端正。
戳源
為制作極限片而銷蓋郵戳的有關資料。包括與郵票及明信片上的題材和或主題有密切和直接聯系的郵局名稱、有關日期、史實、紀念郵戳、風景郵戳等資料。
派生品
從符合展品組成原則的素材發展分化而來的一系列極限片。如帶有同一郵票的和帶有不同郵戳的那些極限片,但始終要遵循和諧一致的規則。
全對位
明信片畫面與郵票圖案在題材內容、構圖、角度、方位等方面相互對應一致。因按郵票放大的極限明信片不允許展出,所以明信片畫面與郵票圖案切忌完全一樣。
三一致
主題、地點、時間三個和諧一致的簡稱。主題和/或題材和諧一致,即郵票題材和圖畫明信片畫面之間的最佳和諧;地點和諧一致,即郵戳上的地點或現場的名稱(圖案)與郵票和明信片的主題和/或題材之間相互聯系;時間和諧一致,即在郵票有效時期內,銷戳時間盡可能接近該郵票發行日期,首日最好。三一致是極限類展品應遵循的原則,也是極限集郵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