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網友中,有一位人民教師,在黑龍江省某地的高中擔任歷史教學,雖然藏品不多,但是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集郵者。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他常把集郵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這是一種很好的集郵心態。
在這位老師身上,我看到了的是我們對于集郵的理解太膚淺了。集郵難道就是收藏郵票么?其實不然,它有很廣泛的用武之地。我們在搞紀念活動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用什么形式,既能高端大氣上檔次,還能節約無奢有內涵。集郵展覽便是最佳的選擇。我說的展覽,不是競賽級別的,不必追求郵品的珍罕性,我們追求的是知識性、趣味性。
現在國內個別非專業的集郵展覽往往要邀請國內知名集郵家參展,這無可厚非,但是為什么不轉變一下思路,允許普通的集郵者參加呢?雖然他們的藏品不多,也不珍貴,但是通過恰當的選題和科學的編排一樣可以獲得宣傳的效果。如果將紀念活動都和競賽級別郵集聯系起來,未免也是一種誤區。我的提法也許不符合集郵聯合會的章程,但是確實值得我們集郵界人士思索的一個課題--到底是競賽重要還是普及重要?
說到這里,也許某些集郵大家有意見了,其實大可不必。就像職業球員絕不會因為業余球員踢球而生氣。因為沒有業余球員的壯大何以體現職業球員的偉大呢?
當然不能說搞什么活動都是集郵展覽先行,我們說的是某些活動。例如:地方政府組織的慶祝建黨建國活動、紀念當地歷史名人活動等等。與其花大錢搞一次時過境遷的浪費,不如調動地方集郵協會的普通會員來參與。還有軍隊、學校、社區等部門,都很適合搞集郵展覽。花錢少,意義大,既能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能提升參觀者的興趣。
我曾在省級國土資源刊物里發表過文章。使用大家熟悉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憲法”、”耕地保護“、”第二次土地調查“等郵票和文字展示了新中國土地管理歷史沿革一文。本人文筆一般,郵票也沒有什么太珍貴的,但是就是這種新穎的模式打動了主編,得以順利發表。這不能不說是集郵的一種拓展。還有很多行業我不是很了解,所以無法編輯出好的展示,但是我們廣大集郵者不少是本行業的骨干,有理由在本行業發揮一下自己作為集郵者的優勢。
說著這些,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廣大集郵者不要拘泥于收藏郵票這一個層面,要集思廣益,開拓集郵活動的范圍。上文提到的歷史老師做法就是一個新穎的嘗試,我希望有更多地良策能夠展現出來,這樣才能讓集郵事業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來源:畢氏郵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