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我的信銷票收集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很多經常聯系的商家、藏友也較少聯系了。究其原因,那就是買來的“信銷票”如同嚼蠟,個中滋味難以言狀。
眾所周知,集郵集郵,原本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和樂呵,大量的郵票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體現收藏的價值。但是,現在的集郵完全變了一個樣子,所有的信銷票,幾乎是清一色的買賣交易,用金錢來衡量,純粹的收集已經跟不上物質利益熏陶下的集郵發展變化。
以前,我收藏信銷票,往往可以從大量郵友來往的信函中滿足,或是學校同學們贈送的信函獲取。最不行的話,來到集郵市場上,也能買到大量的成套或者不成套的信銷票。
那個時候,信銷票收集讓我樂此不彼,投入了大量的熱情和精力,不過金錢方面倒真不多,真的是價格不貴,好玩有趣。集郵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伴隨著我走過了童年、青少年。
后來,參加工作,成家立業之后,難以割舍的信銷票收藏,反倒越來越成為“雞肋”,讓人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了。大量的新郵在郵局普通柜臺根本買不到,必須到集郵柜臺去,而且必須預定,零賣的可能性就如同中500萬大獎的概率一樣遙不可及。
郵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是電子郵件、QQ、微信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信函來往也只限于大量批發而來的明信片。真正的首日封,或者新郵,又強調互寄,做買賣和有償交換的味道漸濃,真正處于純粹友情和友誼的越來越少,變成了鳳毛麟角。
如此一來二去,信銷票就只能從市場上購買了。西安華山郵幣卡市場,號稱西北地區最大的郵市中,各種編年票比比皆是,經營信銷票的攤位和商家卻是幾乎沒有,令人不得不望票興嘆。
無奈,網絡上的網店成為最后的“救命稻草”,信銷票的價格卻是新票的一倍、二倍,甚至是數倍。很多信銷票其實都是店家自己到郵局蓋銷后,洗去背膠人為制造的信銷票。
這樣的簡單道理,集郵者都明白。于是,購買新票,到郵局蓋銷,自己洗去背膠,人工制造信銷票,或者留下背膠變成蓋銷票,成了當前不少苦苦堅持信銷票收藏的集郵者的“必修課”。不過,這樣的“必修課”顯得太心酸和令人憤怒,甚至是對集郵活動大聲說不!
因為不愿意人為制造和生產所謂的“信銷票”和“蓋銷票”,我已經很久不再購買和收藏了。轉而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一次次和一遍遍向有關部門和郵報郵刊撰文,大聲疾呼當前集郵活動,尤其是新郵發行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警醒有關部門面對迫切需要改革的現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力,隔斷既得利益群體的私人鏈條,還集郵活動的本來面目,挽救處于水深火熱,甚至是朝不保夕的中國集郵。
我不知道,自己微弱的雙肩和振聾發聵的吶喊,能否起到微乎其微的效果,甚至是根本不起效果。我知道,不管結果如何,我都不會割舍自己難以忘懷的集郵情結。不過,如果面對當前集郵活動的“毒瘤”和“弊端”任憑發展而坐視不管,中國集郵真的沒有救了。那樣的話,還是趁早將手中的藏品全部變現,免得將來真的成為帶面值的衛生紙。
中國集郵,醒醒吧!作者: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