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郵票設計的主體力量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印制局的郵票設計室,這里五十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郵票設計師,他們耕耘方寸,為國家名片留下一道道風景;同時,高等院校的美術教師也是郵票設計隊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以清華美院為最。這些高校教師將專業知識與郵票設計藝術有機融合,涌現出一大批郵票設計的高手;此外,郵政部門還會定期邀請社會上的著名畫家、知名平面設計師參與到郵票設計工作中,使得郵票設計藝術風格,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設計大家的簽名手跡極具珍罕性,而手繪郵品則更為難得。老一輩郵票設計師萬維生首創的記事手繪封就成為郵壇的一朵奇葩。一些長期從事專業郵票創作的設計師,在不同階段留下的簽名手跡、使用的印章也有所不同,為集郵者提供了很大的賞析和研究空間。綜合幾點,就不難理解集郵者為何如此熱衷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的收集。
現狀
根據現有的郵展類別和評審規則,簽名手跡郵品并不能找到其所屬的參展參賽類別,但是可作為“現代集郵”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集郵者加入該領域的收集與整理中,有的地方還自發成立了專題郵會,一些新媒體的社交平臺上(如QQ群、微博、微信等)相應的圈子也應運而生,這些都對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的收集與研究營造了濃厚的氛圍,為今后該領域朝縱深領域發展奠定了基礎。
收集方式
集郵者收集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的方式是多樣的,可在活動現場排隊面簽,或給設計師寫信求簽,或通過交換交易和其他各種關系獲得等。無論什么方式,在這尋覓與等待的過程中,考驗的是集郵者的耐心與耐力,同時也是其社交能力的體現。所以,每一枚簽名郵票背后都凝聚著集郵者的汗水,更蘊含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簽名手跡郵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集郵者,特別是年輕集郵者的目光。
誤區
筆者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與一些同好的交流和前輩的探討中發現,由于收集時間和水平的參差不齊,難免存有一定的誤區,筆者將其歸結為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誤區一:一枚封上簽多人。在集郵活動的簽售會上,時常可以看見很多集郵者在一個封或者一本郵冊上,簽上好幾位郵品設計師的名字,看似龍飛鳳舞,實則雜亂無章,表現主題模糊,這樣的郵品如果用在郵集中,必然黯然失色。當然,如果一套郵票由多位設計師聯袂設計,請他們簽在同一件郵品上,則屬得體。
誤區二:“在一棵樹上吊死。”簽名手跡的收集是否能如愿,取決于郵票設計師,難度因人而異,所以這對集郵者也是一種挑戰。多數郵票設計師對集郵者的簽名要求都會欣然應允,因為這畢竟也是集郵者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和喜歡。但是,一些設計師因為種種原因對集郵者的要求難以理解,甚至拒之千里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但畢竟是少數。對于這些少數的設計師,一方面我們要有執著的追求,但是不能整天死死地“盯住”他們,即便通過死纏爛打達成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降低了這項高雅活動的品位。筆者更看重的是一種“隨緣”的心態,即便在短時間內難以收集到某位郵票設計師的簽名手跡,但是通過長期的用心,相信總有一天會令設計師欣然提筆。
誤區三:求全而不求精。集郵者大凡都有一個“求全”的心態,簽名手跡的收集也是如此。很多郵友通過辛苦尋覓終于聯系到設計師,便想來個“一網打盡”,希望得到某位設計師所有作品的簽名,所以寄去的郵品一大包,這樣一來不僅給設計師造成了不小的負擔而且容易造成設計師對此產生反感。有的集郵者心太大,去信一次,要求甚多,不僅要簽名蓋章,還要手繪題字。因為如此,曾出現過國內某位設計師在集郵媒體上公開聲明不接受集郵者的求簽。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收集簽名手跡時,不能讓“求全”的心態占據上風,更可貴的是應當在“蟄伏”中,求精取特,才能換來“一鳴驚人”。
建議
誠然,簽名手跡郵品的收集目前還沒有較為清晰的“游戲規則”,全憑集郵者的主觀操作,給此類郵品增添了無限的創意空間,但這并不等于可“天馬行空”,集郵者需要給自己收集郵品訂立規矩,方可使之有據可循,使收集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一些專題郵會也可嘗試摸索出一套規則。
一、選擇簽名載體有講究。
選擇怎樣的簽名載體或許困擾過一些集郵者,確實這是一個比較“糾結”的問題,不過只要明確了收藏目的就能使問題日漸明晰。載體的選擇上,要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載體必須與簽名者有直接的必然關系,即應當是郵票(封、片)的設計者、攝影者、原畫作者。
筆者曾在微博上看到“湖南省集郵公司”發的一條微博,展示了一枚簽名首日封,封上有兩位郵票設計師的簽名,而這兩位設計師既不是封上郵票的設計者,亦與首日封的設計無關。筆者認為不妥,但對方卻認為“兩位是郵票圖稿編輯部主任和副主任,圖稿都要經他們審閱”。如果這么說來,每一套郵票都可以以此為由頭請這兩位設計師簽名,這樣的手跡顯然沒有太多意義,也是不提倡的做法。
選擇怎樣的載體簽名是收集過程中所需要用心考量的。一般而言,簽名的載體可分為“票、封、片”三類主要的載體。這三類載體中每一項又可細分為幾個小類。如郵票可分為套票、四方連、小版票、大版票;封從類型上看,可以細化為首日封、紀念封,而從發行單位又可分為總公司和地方公司的產品。明信片的分類亦類似于封的劃分,便不再贅述。選擇怎樣的郵票作為簽名的載體,需要根據集郵者的收集定位而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載體的好與壞,是簽名手跡郵票檔次高低的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
筆者認為選擇郵票作為載體時,要對郵票的形式有所考慮,建議根據自己的集郵目的而定,譬如希望“高端、大氣、上檔次”,小、大版郵票當然是首選,但是此類郵品成本較高,郵寄、保存容易折損是其弊端;如果今后有制作貼片的準備,建議選擇帶邊紙的單套、雙連或方連郵票,這類的郵品在編排中可玩轉自如,位置受限較小。選擇封片為載體,要考慮封片的大小規格,盡量選擇規格較小的封片,不僅便于日后保存,也使整體布局效果更為緊湊美觀。
此外,在簽名手跡的收集中,還應當將目光拓展到與郵票設計師的作品原稿、出版的圖書和與之往來的信箋,這些都是難得的手跡藏品。
二、看別人的道,走自己的路。
收集簽名手跡時,心態是影響收藏心情的關鍵要素。新媒體的飛速崛起,使得個人的展示空間趨于多樣化,很多郵友會將自己的郵品展示于網絡上,通過欣賞他人的郵品,可從中吸取好的經驗與做法,辨析出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不過,切不可盲從,如果不加修飾地照搬照抄,到頭來只有落個“模仿”的分,也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郵友只求量的積累,如只要簽到某一個設計師便可;有的關注畫家創作的郵票;有的會顧及和郵票有關的攝影者、作品作者、責任編輯;有的關注某一位設計師,專注其作品的收集。筆者則認為,無論簽名的形式和范圍,都應當量力而行,由易到難,平衡心態,求精求特,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切不可見人藏品之“眼紅”,而憑一時熱情為之,則恐勞心耗財。
在郵票設計師的通聯方面,需要集郵者各顯神通,巧創機會,但是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做到尊重他人,而不失自我尊嚴。
三、有所得,更應有所思。
收集到一枚設計師的簽名手跡,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欣喜的同時,很多郵友只是將郵品存放在郵冊中,偶爾郵友來訪拿出來“顯擺”一下,或閑來之時翻翻看看,嘴角還略帶一絲月牙微笑。
其實,簽名手跡的收集中,應對郵票創作的背景、設計師的創作意圖等方面有所賞析,有所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自己的集郵內涵。同時,建議將自己在收集中經歷的真實事、新鮮事、感人事、難忘事撰寫成文,當然這對集郵者的特殊經歷和文字功底有一定的要求。
用郵品講故事,用文字分享喜悅。相信這些文章經過歲月的洗禮,再讀再品定能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設計師”的那種感覺。在這方面,原郵電部郵政司司長龔達才的《郵票背后的故事》和《再說郵票背后的故事》、福建省集郵協會宋曉文的《方寸美術六十年》等集郵文獻都是不錯的學習材料。
以上,是筆者的一些拙見,權當拋磚引玉,希望引來百家爭鳴,共同研討“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這一現代集郵類別的發展。通過努力,相信在未來,郵票設計師簽名手跡郵品將得到郵壇的普遍認可,形成起一個新的集郵門類。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