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2014第16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落下帷幕。筆者集郵文獻展品《陳森元免資集郵文集》有幸參展。觀展歸來,再次學習《FIP集郵文獻展品評審規則》、《補充規定》、《指導要點》,結合自己的參展文集,冷靜思索:“集郵文獻展品是什么·評什么·怎么評”,一家之言,有感而發,班門弄斧,估妄言之。
一、集郵文獻展品是什么?
集郵文獻展品是什么?這似乎是參加文獻郵展“小兒科”問題。然而,不同的文件,規定其不同的準入。
《FIP集郵文獻展品評審規則》(2003最新版,下同)定義為:集郵文獻包括集郵者適用的,涉及郵票、郵政歷史及其收藏,以及與此有關的任何一個專門領域的所有印刷的傳播物。
權威的《中國集郵大辭典》(2009年版)定義為:以有關郵票、集郵、郵政歷史和與之有關的專門領域的所有出版物參展的展品。
兩者定義不同之處,有一個攸關集郵文獻參展準入的“命門”,是“所有印刷的傳播物”,還是“所有出版物”?凡與郵票、郵政、集郵有關的文獻,前者只要是“印刷的”,不論何人、何地印刷,皆可入展;后者則要是“出版物”,這就有一個出版物的標準書號和何處出版的問題。當下全國郵展準入是按照“出版物”要求的。有國內標準書號的出版物,不在話下,近幾年,允許有新聞出版“內部準印證”的出版物參展,方便了參展者,這是一大進步。但具香港書號的出版物尚不能參展,把一批香港優秀集郵圖書,拒之門外,十分可惜,也不符申言與國際接軌的規則。沒有書號和準印證的集郵文獻,更是望洋興嘆了。
再說,既是中華全國郵展,應該包括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的展品(除非集郵者自己沒有報名)。香港書號的集郵文獻展品,因此,也不應否認。
集郵文獻展品按類別,包括集郵手冊、專著、目錄、期刊、文章等。眾所周知,不贅述。
二、集郵文獻展品評什么?
集郵文獻展品評什么?評審內容按評審展品標準而定。全國郵展參照執行的《EIP集郵文獻展品評審規則》:——“內容的處理”評審標準:要求評價在展品中顯示出來的文學風格、清晰度和表達技巧。
集郵文獻展品是所有類別展品中惟一由非郵品組成的類別。它的評審有其不同于傳統集郵、自身的特點,側重于評審參展者的文學處理水平。文學風格反映作者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清晰度和表達技巧表現作者駕馭文字功夫。評價可從中心內容,層次結構、明晰程度、表現方法、藝術造詣等方面入手。
——“創造性、集郵價值和研究深度”評審標準:要求評價展品所表現主題的總價值,以及展品展示的原始新發現、研究、分析或接近全面了解這個主題所達到的程度。
這條標淮評價集郵文獻展品的“知識與研究”,要求較高。重點在:看其是否見解獨到,即有“原始新發現”、研究精深、分析透徹、及集郵價值。評審此項還應與其他同一主題的文獻展品比較,并且根據最新出版情況進行評價。有獨創性、集郵價值和研究水準及在本領域處于學術前列的展品評價較高。
——“技術性項目”評審標準:要求評價展品的扉頁和版本說明、頁數、榮譽、文獻目錄、索引和插圖的使用等諸多方面。
此項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明晰,評審視其是否缺項,考查其全面(完整)性、正確性,而且要比較是否有同一主題的其他文獻展品,及相互的優劣和重要程度。國展還要看該展品是否具有標準書號或準印證,有書號的展品得分較高。
——“外觀印象” 評審標準:要求評價展品的裝幀效果、開本及類似的在出版物使用性能上的生產制造因素。為了避免純商業因素的影響,這條標準僅評審其表現出之負面因素的程度。
集郵文獻展品的外觀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主要從它的封面、裝幀設計、圖片、文字清晰美觀程度等印刷的藝術效果方面進行評審。外觀印象,第一眼感性認識,固然會影響其他項目的評分,但集郵文獻展品評審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封面,要“避免純商業因素的影響”,裝幀過于奢華并不可取。
根據上述四個方面評審集郵文獻展品,從分值看,“內容的處理”與“創造性、集郵價值和研究深度”各40分,占總分80﹪,是評審的重點,其余二項共20分,列其次。倘若過分看重形式(封面、裝幀、開本、出版),而忽視內容(創造性、知識性、學術性、研究性、文學性),那就會買櫝還珠,本末倒置。
對一部集郵文獻展品的評價,無法從其外表上得知,必須研讀其內容。展品眾多,評審時間有限,得出客觀、無誤的評價殊多不易。這就要求集郵文獻展品評審者,不只是要熟練掌握評審規則,而且要在郵展開幕之前就應熟悉展品的內容,對集郵文獻做些功課。某種意義上說,評審者也應是集郵文獻愛好者、收藏者、研究者。如果是臨展受命,3、2個人,僅僅在郵展2、3天內,對百余部展品,走馬觀花,但憑印象(作者名頭、編撰或送展級別、出版單位、展品外觀等),匆匆定論,難免有所失當。
這次郵展集郵文獻展品用展柜陳列,失去了集郵文獻展品參觀者可以隨手翻閱的特點,人們隔著玻璃,只見封面,不見內容,也不會起任何作用,對觀眾和參展者都是一種損失。
三、集郵文獻展品怎么評?
集郵文獻展品怎么評?根據《FIP集郵文獻展品評審規則》、《補充規定》、《指導要點》的要求,適用“打分表”形式,利用一個分數系統,進行合理的均衡的評審,然后,綜合展品各方面的質量,考慮最后的總分。
作為參展者,模擬《指導要點》的例子,嘗試給自己的展品打分。這既是一次對評審規則、評審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提高對其他集郵文獻展品的認識。自以為是的評審結果,貽笑大方,難免有拔高之嫌。
《陳森元免資集郵文集》,作者:陳森元 2010年 中國免資集郵研究會出品
內容處理(最高40分) 30分
文字表達,講究文學技巧,較好地運用了插圖和圖表。書中大多是省及以上郵刊郵報上發表過的文章,收入了在全國集郵聯獲獎的集郵學術論文,文章水平不一。
創造性、集郵價值和研究深度(最高40分)35分
本書創造性獲得高分。作者是第一個提出“免資集郵”,系統研究免資郵品的人。他啟發并帶動了其他免資集郵者進行同樣的研究。雖然主題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見解獨樹一幟,有許多原始新發現,且研究較深,特別是對解放區免資封片簡的論述,提高了本書的重要性。
技術性項目(最高15分)10分
各項技術要求均已達到。本書內部準印。不足之處,是沒有標準書號。
外觀(最高5分) 3分
開本不夠大氣,無彩色圖片,影響美觀。
合計 78分(大銀牌)
評審集郵文獻展品涉及集郵學術、文化藝術、印刷出版等諸方面,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評審標準沒有具體量化指標,見仁見智,各有所愛,也不排除或有某些人為因素影響。故評審要做到盡可能客觀、公正、公平,盡量規避誤判,有賴評審者的學識水平、敬業精神和學術良心。
集郵文獻本質是集郵知識的一種貯存形式。集郵文獻展品與其他類別展品有所不同,其他類別展品,可以是傳承、購買、也可以請人制作(僅是“可以”,并無貶意)、經提高后參展獲獎。集郵文獻展品(專著及文章類)只能是作者、編撰者潛心創作的結晶。正如《指導要點》指出:它們大都疑聚著作者本人畢生的心血和研究成果,它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為集郵服務。因此,必須看到展覽集郵文獻首先應當是鼓勵和促進集郵文獻創作的一種手段,其次才是爭獲獎牌。
許多作者執著集郵,著書立說,窮經皓首,默默耕耘,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磨一劍,集郵一輩子,也許就只有這本著作,希望參展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集郵文獻展覽宗旨,在于通過文獻競賽,促進集郵研究成果的交流,促進集郵的全面發展。因此,評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要貫徹這一宗旨,既要堅持原則,也應“以人為本”,找出展品積極因素,規避那種居高臨下,專注予“我能扣少分”的做法。在不違背規則前題下,兩可之間,適當地就高不就低,多些理解、包容、鼓勵和促進,多些人文關懷。由于評審是保密的,毫無透明可言,又是評審終審,沒有任何申辨的可能。評審負責人一錘定音,責任重大,評審一定要慎之又填,避免無意和無形間挫傷了參展者的積極性。
此次筆者展品僅獲銀獎,獎級雖低,但無遺憾。好在解禁的免資郵品研究專著,終于進入了全國郵展,好在本人集郵為樂、而不為(惟)獎牌,好在拙著官方評價不高,民間卻有殊榮,經全國許多文獻集郵者投票,評為“2010年我喜愛的集郵圖書”十佳之一(見《集郵》2011年第8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甚感幸慰。
競賽硝煙散盡,心情復歸淡泊,展望文獻集郵,風景明媚依然。作者:陳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