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伯琴,在集郵界可謂大名鼎鼎。早在2001年,他的郵集《鷹》在日本舉辦的世界郵展上就獲得了專題類金獎,成為我國在此領域獲得該項殊榮的第一人。然而,對于李伯琴來說,編組郵集、參展、獲獎,只是他集郵生涯中的一部分內容,更多的時候,他都做些什么呢?
創辦郵市,為集郵者搭建交流平臺
“我是1950年開始集郵的,那時只有12歲。但那時只能叫攢郵票。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真正集郵。”李伯琴告訴筆者。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集郵活動日益蓬勃發展起來,參與集郵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在中國集郵總公司門前逐漸形成了自發的集郵品交換市場,集郵者在這里交換郵品、拾遺補缺。先在東華門,后來在和平門,雖然方便了集郵者,但客觀上也影響了交通等,常常被有關部門整頓。當時已是北京市西城區集郵協會常務副會長的李伯琴,經過多方努力,獲得有關部門的批準,以西城區集郵協會的名義在月壇公園開辦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個合法的集郵品市場。“開辦的日期是1988年8月5日,當時月壇公園不要門票,但進入郵市要兩毛錢門票。月壇公園的職工負責,賣門票、收門票;當地派出所每天派警察維持秩序;西城郵協在市場設立咨詢臺,為集郵者答疑解惑、鑒別郵票真偽。”
在那個萬物復蘇的年代,破土而出的月壇郵市發展迅速。每天市場里都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最多時進入市場的人員有4萬多。門票也從兩毛錢漲到5毛錢,到1991年年底達到5塊錢。在郵票行情方面,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看北京,北京看月壇。可見月壇郵市的影響力有多大。集郵者不可能靠到郵票公司買郵票進行集郵,一個健康、活躍的郵市對集郵者來說非常需要,對集郵事業的發展來說非常必要,因此,月壇郵市的創辦對我國集郵活動的迅速開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登上講臺,為天之驕子講授集郵文化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高學府之一,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2004年9月14日,李伯琴站到了清華大學的講臺上,為120多名學子講授《集郵文化與研究》。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知識講座,而是被納入教學計劃(40個學時)、有學分(2個學分)的正式課程。李伯琴為這次教學做了充分準備。他精心編寫講義并制作幻燈片;組織學生參觀郵票廠,了解郵票印制全過程;自備郵品、貼片等材料,教學生制作郵集貼片。李伯琴的講授,受到學生的歡迎。最初有的學生覺得集郵很神秘,有的學生覺得集郵能發財,聽了李伯琴的講述后,才真正了解什么是集郵,怎樣集郵等。有的學生在論文中寫到:郵票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小型的百科全書。這一點讓李伯琴非常欣慰,他說:“郵票內容包羅萬象,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好媒介。黨和國家非常強調素質教育,怎么搞?開辦集郵課,讓學生通過了解郵票上的內容和相關知識,來提高自身素質。”
從2004年到2007年,在清華大學開設《集郵文化與研究》課期間,李伯琴不但沒有拿一分錢授課費,還拿出自己的郵品,給學生發獎,鼓勵那些努力學習的學子。李伯琴這樣說:“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宣傳集郵,擴大集郵的影響力,展現集郵人的胸懷。”
關注孩子,為集郵發展培育新生力量
已經70多歲的李伯琴還有兩個顧問的頭銜,一個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顧問;另一個是北京市集郵協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顧問。而此前,他是這兩個工作委員會的干將。
1999年,世界郵展首次在我國舉辦。為了營造氣氛,全國集郵聯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全國青少年集郵知識電視大賽。這次規模很大,要經過基層選拔,最后集中到電視臺進行總決賽。李伯琴不但擔任評委,還負責編寫100多道競賽題。他根據青少年的特點,設計了搶答環節、實物識別環節,除利用大屏幕出題外,還設計了許多有趣的道具,使得競賽現場的氣氛即緊張激烈,又歡快熱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2年,黨中央提出要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北京市集郵協會結合集郵的特點,創辦了小公民道德教育集郵知識競賽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2年,吸引了上萬名全國各地的小學生參加競賽,最高時達到六七萬人次。李伯琴不但參與策劃這一賽事,還負責出題、閱卷、頒獎等工作。另外,他還主持編寫的《小學生集郵讀本》,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小學生課外學習材料。
舉辦活動,為專題集郵水平的提高盡力
據不完全統計,從1985年到2013年,李伯琴到北京市大學、中學、小學、機關、團體、工廠、企業講集郵課260余場;聽眾達三萬人。同時為湖北、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廣東、浙江、安徽、上海市等地以及體育郵協、水利郵協、遼河油田、勝利油田、大慶油田等20余個郵協舉辦評審員征集員培訓班及秘書長、集郵作者和集郵骨干培訓班授課。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我在專題集郵方面研究的比較深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我總想把我的經驗告訴其他集郵者,讓更多的集郵者在國際、國內的郵展中取得好成績。”李伯琴說。
為了提高我國專題集郵水平,2002年,李伯琴倡議成立了華夏專題郵會,并任會長。12年過去了,華夏專題郵會的注冊會員從最初的100多,增加到900多人,會員遍及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境外集郵者參加;每季度編輯出版一期會刊《華夏專題集郵》,作為會員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2012年該刊被評為優秀集郵期刊;每月舉辦一次會員活動,點評郵集,交流心得和經驗。李伯琴還應各地華夏分會的邀請開辦講座,最長的一次講座進行了11天。他不但授業解惑,還親自“操刀”,為郵集作者修改、加工郵集。功夫不負有心人。12年中,我國集郵者在國際郵展和全國郵展上獲得專題類獎項的人員中,有70%來自華夏專題郵會。
如今已七十有六的李伯琴還在為各種集郵活動忙碌著,他說:“我集郵64年,尤其是退休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集郵中,為了集郵,我不遺余力,我為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