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猴大、小版版號全同號現身網絡,這種收藏幾率可謂少之又少,為收藏界再增添一個品種。不過筆者覺得這種收藏之風不可助長。
對于收藏者來說,能夠收藏到這樣的全同號郵品的途徑唯有高價購買。那么誰可以輕易得到呢?當然是截留主力!如果全同號收藏之風盛行,那么郵市的資金恐怕又要面臨一場被圈錢劫難。現在新郵屬于企業自主經營,其經營方式著眼點之一是利潤。通過花樣翻新,高價出售的情況已經不少。例如:絲綢、電子筆、香味、宣紙、四連體、不干膠等等,哪一個不是套人不淺呢?本來每年增加的各類郵品面值高達數十億元,郵市的資金已經嚴重匱乏,再不斷增加新花樣無疑是給郵市雪上加霜。
在2003年小版發行初期,一些小版還在打折的時候,有人收藏對號小版,但還是局限于一套小版郵票范圍內。后來這種對號小版并沒有盛行起來,其市場價格也未比不對號的小版貴多少。這表明,郵品收藏沒有走向歧途。郵票收藏的本質并不是版號的數字游戲,而是其文化價值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升值。
追求全同號郵品的危害更大。因為截留主力擁有這種同號郵品易如反掌,成本也不會增加,來到市場就會瞬間翻多倍,這種輕而易舉的圈走市場資金的行為如不得到抵制,那么郵市將會在此基礎上,再陷入一個更深的資金匱乏的深淵。
眾所周知,高價郵品是郵市發展的動力,但是這種高價應當是建立在其珍罕難得的基礎上。如果部分機構可以輕易得到,那么這就算不上珍罕難得,也不會成為高價郵品。我們來看事實:清末的時候,大清郵政雇傭的少數洋員利用職權之便,在監印和加蓋改值郵票時故意制造了一系列人為的錯異變體,如所謂"紅印花八寶"、萬壽票的"四復八倒"和日本石印蟠龍五角異色票等。還有不少商埠郵局以發售郵票為主要營利手段,甚至大量濫印及故意制造變體票、加蓋票、欠資票,騙錢斂財。大清郵政的軟弱被洋人肆虐成為中華恥辱,今天再出現類似情況則是地地道道的腐敗。當我們痛恨腐敗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自覺地抵制,而不是推波助瀾呢?來源:畢氏郵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