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電視臺制作了《集郵那些事》紀錄片并播出。據介紹,該片分上、下兩集,每集約25分鐘。側重講述上海郵市逐漸走向大眾之后,人們從集郵中尋找到的樂趣、集郵的趣事、郵市的變遷等內容,以喚起上海集郵人對那個年代的集體記憶,從另一個視角反映上海的城市變化。
后來,筆者在網絡上見到了《集郵那些事》的視頻,觀賞之后總的感覺是:集郵不僅僅是“那些事”!
這部紀錄片開篇就描繪了2011年1月3日上海郵人開始排隊,通宵達旦地等候1月5日出售的生肖郵票。全片基本上津津樂道于人們搶購郵票、瘋狂炒作郵票的過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聞媒體觀察集郵的視角:集郵就是搶購、升值的神話!
我們還清楚地記得,在幾次郵市大潮中,各大新聞媒體紛紛開辟集郵專欄和專版,大肆宣揚集郵升值的神話,為郵市大潮推波助瀾。郵市退潮后,專欄和專版也相繼銷聲匿跡。但是,“集郵來錢”的神話卻普及到了大眾,非集郵者遇到集郵者最喜歡問的一句話:“您收藏的郵票價值多少?”
筆者無意反對宣傳集郵的經濟屬性,集郵確確實實有保值升值的功能,但那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由于時間的流失、郵政的消耗,而體現出來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集郵也是如此,集郵文化和集郵經濟屬性相輔相承,單獨講任何一部分都反映不了集郵的真實情況。《集郵那些事》敘述了不完整的集郵故事,加劇了人們對集郵的偏見,是十分令人遺憾的事。
上海是中國集郵的發源地,為什么就不能講講上海杰出的集郵名家的集郵故事?為什么就不能講講《上海集郵》雜志在集郵界的分量?為什么就不能講講上海的原地集郵蔓延到全國的經歷?為什么就不能講講已舉辦了多屆的上海集郵節對上海的影響……上海可以講述的集郵故事舉不勝舉。
筆者希望新聞媒體關注集郵、宣傳集郵,更歡迎他們完整地介紹集郵活動,鼓舞集郵者將集郵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中,展現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創造城市文化的新輝煌!作者:張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