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文獻集郵研究會等一批文獻集郵組織相繼成立,《集郵文獻研究》、《文獻集郵》、《集郵文獻擷英》、《網絡文獻集郵》等雜志也應運而生,中國文獻集郵空前熱鬧,2004年江蘇無錫舉辦了首屆全國民間集郵文獻展覽,2005年又有在江蘇南通舉辦的全國文獻集郵論壇和集郵文獻調劑會,2006年在高郵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集郵文獻及文獻集郵展覽。可喜可賀!
在這些“熱鬧”的背后,我覺得還是應該冷靜思考我國文獻集郵的現狀。
一、文獻集郵熱是局部還是全部?
最近幾年,《中國郵票史》、《中國早期集郵文獻集成》這樣的大部頭集郵文獻面世,郵壇名筆郭潤康、鄭啟五、王新中、雷華聲、肖高鍵、王威、馮賜航、胡有道等人都出版了自己的集郵文選,還有很多的郵壇新秀也辦雜志、出郵書。但是,表面熱度卻無法掩飾深層的冷度。郵書也好,雜志也罷,印量一般是500-1000冊,少得可憐!可就是這樣的印量,其中還有些郵書銷不出去!王威先生就在《文獻集郵》雜志坦言:自己出版了三本郵書,全部壓在手中,已經準備好的第四本書只好暫緩了。江南郵學會《郵海史林》、《平方郵拍》主編陶新平先生在快樂集郵網上發帖自稱,自己免費為集郵者提供雜志,會有很多人在網上索要,一旦以成本價出售,就很少有人問津。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文獻集郵,并非真的熱起來了。只有當集郵者真正需要充實自己的集郵知識時,集郵文獻才可能真正火起來。
二、諸多因素影響文獻集郵的發展
現在的集郵文獻大致可分為三種:工具書類,專著類,報刊類。不同類別的集郵文獻,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工具書類一般價格比較高,而且多為正規出版,彩色印制,圖文并茂,對于一般集郵者來說都是需要的,它在現階段集郵文獻中的影響比較隱性,這里不探討。
專著類,尤其是個人文集類,最近幾年甚多。但是,除了《郭潤康集郵日記》能夠比較快的銷售外,其余許多作者在銷售方面都不夠理想。比如2003年湖北浠水縣徐志軍的個人郵文自選集《浠川郵話》,印制100本,已經交流完,準備再印200本,在網上發布消息,應者寥寥。難道只需要100本就飽和了嗎?不是。從集郵者來說,滿足自己所需是購買的前提。而從作者方面來說,印制成本限制了作品的發行。
集郵報刊,屬于官辦的會刊類,一般都是贈送,印量1000-3000份,都可以處理掉,這里也不探討。這里重點談一些民間郵會的會刊。表面看,民間郵刊也是遍地開花,而且把報紙改成雜志似乎是一種趨勢,刊物也從32開向大32開、16開、大16開發展,似乎只有把刊物開本做大了,刊物才有影響。其實,很多刊物都是勉強維持著。一些小的郵會刊物預訂者不超200人,很多主編都是在賠錢辦刊。《黃河集藏》主編喬峰先生最近編了一本“我與文獻集郵”征文的冊子,貼進去1000多元,他說哪天自己實在扛不住,就只好停辦刊物了。其實停辦的何止是民刊,《集郵博覽》和《天津集郵》在2007年的停刊,就是很響亮的警鐘:如果預訂量上不去,再好的報刊也無法生存。
說到這里,其實已經說明白了,資金是最大的一個問題。郵文作者、郵報刊主編們都希望提供高質量的集郵文化讀物,但需有友人支持;集郵者也希望有豐富的集郵文化大餐,但需自己舍得掏兜里的人民幣。難怪有的集郵者說:集郵文獻,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覺得很有必要建立一種合理的、有序的集郵文獻出版機制。已經有一些比較好的郵刊主編和專著走出了成功運作的路子,這可以是一種方法。再就是助印,以最近網上的兩個助印為例:喻金剛的集郵散文隨筆集《郵情芳馨》,陜西省集郵協會理事、西安市集郵協會常務理事任敏剛先生歷時4年采寫編著的《陜西郵壇人物》都以助印方式獲得一些資金。這兩個例子中,助印者得到的書籍價格在10—12元,要比直接購買一冊便宜很多,這是雙贏的途徑。再就是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基金會,專門指導集郵文獻出版。如此則集郵文獻真正興旺之日不遠矣。作者:韓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