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某文交所的管理人員給我來電話,和我探討和交流如何才能辦好文交所。實際上,我本人和文交所沒有任何往來,或許是因為看見了我寫的相關文章吧。我的文章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談了一點自己看法,沒有想到會引起文交所的關注。不管怎么說只要是有關集郵方面的事情,我都有興趣繼續深入地談談。同時歡迎有志于郵品交易電子化事業的朋友和我交流。
上回的文章我說了文交所之所以不太成功的原因是兩個優勢被拋棄。兩個優勢是平臺優勢和品相好優勢,那么我就繼續談談,如何發揮這兩大優勢。
首先要打出招牌品種。
沒有招牌就沒有關注度,這一點被各大文交所所忽視。我們知道,中國集郵市場的輝煌離不開招牌品種--猴票。沒有猴票的神話就沒有今天的郵品投資產業。文交所的招牌品種在哪呢?應該在存世量稀少、關注度較高的品種當中選擇。有了招牌品種的交易,才有引起大家的關注。
其次交易價格不能太單一。
目前文交所的交易價格只有一種,應該參考外匯的做法,現鈔價和現匯價。例如:金魚郵票全品潤膠市場價格高達1萬元,無膠票市場價格不到3000元。可見全品珍品存在擁有權的價值,這一點應該為各大文交所重視。因為電子化交易價格本質就是爭奪全品珍郵的擁有權。誰擁有的股份多,誰擁有這個珍貴郵品的機會就大,所以就會引申出“交易價”和“現貨價”的問題。 還拿金魚郵票做例子,其“交易價”應當定位在略低于市場價格的1萬元,這可以吸引投資者參與;如果投資者想要拿到實物,就應當按照“現貨價”進行交割。從資源稀缺的角度看,“現貨價”應是略高于“交易價”,至于高多少,由文交所來確定一個合適的比率。這個比率很重要,制定了就不能更改,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交易價”的高低。
按照上述做法,就對文交所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證貨源的品相經得起推敲;其次要保證貨源的安全;再次要保證貨源充足,可以應對實物兌現的需求。前兩者,文交所通過科學管理可以做到,但是,最后一點需要文交所管理者注意。不能為了追求利潤,而形成較大的買空賣空泡沫。沒有實物做基礎的交易終究是不會受到投資青睞的。郵票圈子里的人還沒有形買空賣空思維,需要文交所的科學化管理來逐步改變人們的固有思維模式。
文交所的管理人員告訴我:“交易價”的虛高是由投資者買賣形成的,文交所無權干涉。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文交所的重視,因為這種現象對于文交所的信譽不利,長此以往,得不償失。如何限制呢?“現貨價”的制定就是一個很好地途徑。如果按照“現貨價”沒有人買走實物,那么“交易價”越高,甚至高于“現貨價”,就等于告誡大家其風險越大。這樣一來,“交易價”就會受市場行情制約,而不會虛高。
綜上,如果改進現有模式,電子盤的交易就會備受更多的投資者、收藏者關注,有了關注才會有有參與,有了參與才會有輝煌。來源:畢氏郵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