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傳統書信文化,中國郵政將于5月10日發行/1。票圖出自著名畫家范曾之手,以水墨畫描繪“蘇武牧羊”的典故。
“鴻雁傳書”源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典故。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扣留,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無人區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要求放蘇武回國,但單于不肯,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當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在禁卒的幫助下,秘密會見漢使告知蘇武近況,并想出一個計謀,讓漢使告訴單于:“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其足上系著一封帛書,上寫蘇武未死,現在一處大澤之地。”漢使按計行事,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只好把蘇武放回。
民間還有“鴻雁傳書”的另一個傳說。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聞空中有鴻雁叫聲,勾起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方的夫君,鴻雁欣然同意。但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她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一封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上述兩個典故和傳說,前者記錄對國家的忠心,后者見證對愛情的忠貞,隨著它們的千古流傳,鴻雁作為信使的形象也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唐詩宋詞中有許多與“鴻雁傳書”相關的佳句,如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的“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溫庭筠《瑤瑟怨》中的“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沈如筠《閨怨》中的“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等,其中的鴻雁就是傳情寄意的化身。
我國自清代建立國家郵政起,各個時期的郵票上多次出現象征郵政服務的鴻雁形象,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1897年8月16日發行的日本版蟠龍郵票中,面值1元、2元和5元的3枚高值票均以相同的鴻雁為主圖,屬最早的鴻雁郵票。1898年1月28日面世的倫敦版蟠龍郵票中的鴻雁圖則與日本版略有不同。
1913年1月,當時的郵政部門發行了第一版快信郵票(五聯票),其中“郵政寄信憑證”和“郵政收信憑證”兩聯均有相同的飛雁圖案;1949年5月13日發行的一套4枚飛雁圖基數郵票,均以比翼齊飛的雙雁為主圖,背景為標明中國位置的地球和祥云。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郵政于1958年發行一套2枚同圖的《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郵電部長會議》紀念郵票,以飛雁和發射塔為主圖,象征郵政和電信兩大業務。1994年11月22日發行的一套2枚《中國’96——第9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紀念郵資明信片中,有一枚郵資圖案采用本屆郵展的徽志“飛翔的鴻雁”。這個徽志也出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為此次郵展發行的紀念郵票上,成為傳播“鴻雁傳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上佳媒介。法屬波利尼西亞1996年5月18日發行的郵票中,鴻雁徽志便清晰可見,票圖描繪當地一群華裔少女在位于塔希提的關帝廟前載歌載舞的場景,十分契合慶祝在祖籍國舉行重大國際郵展的主題。
中國臺灣郵政于1966年10月10日發行了一套9枚《雁行圖》普通郵票,描繪成隊飛行的雁群,寓意郵件傳遞迅捷、準確、有序。1968年3月20日還以同一圖案推出一枚《中國郵票發行90周年》紀念郵票及郵展無齒小型張。1969年8月14日面世的一套3枚航空郵票,分別描繪雁群飛越高山、大海與河川的場景,構圖及用色均十分精彩。
中國郵政于1998年啟用的現行徽志,以“中”字與飄逸的平行線條演繹出“鴻雁傳書”與郵政網絡完美組合的造型,貼切地表現了中國郵政快捷、準確、安全地為千家萬戶服務的企業形象。荷屬阿魯巴島2011年8月19日發行一套10枚《郵筒》郵票,有10個不同國家造型各異、設色不同的經典郵筒在方寸間亮相,其中就有帶中國郵政徽志的郵筒,成為一枚難得的外郵中物題材郵票。從該票中筒身的郵政編碼650000可知,此郵筒位于云南昆明。
說到外國有關“鴻雁傳書”題材的郵票,首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該國1946年9月15日發行的1枚普通郵票就以飛翔的雙雁為主圖。1949年11月1日面世的《郵政周》紀念郵票,采用日本畫家安藤廣重(又名:歌川廣重)的浮世繪作品《月下雁》,描繪一輪滿月輝映下的三只姿態各異的飛雁,雖為單色印刷,卻盡顯前述唐詩宋詞的深邃意境與情調,受到集郵者的青睞。日本1996年6月3日推出的《郵票歷史》系列郵票第六組郵票中,再次出現以雕刻版彩色印刷的《月下雁》,重現了原畫的色彩,似有向近半個世紀前的老郵票致敬之意。
我國的近鄰印度在1973年3月1日發行一枚《軍隊郵政服務團一周年》郵票,圖案為軍郵服務團的徽志,其正中是一只飛雁。這或許也是受到“鴻雁傳書”影響的結果吧。來源:中國郵政報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