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郵票上的人物形象屢見不鮮,但是父子同上郵票,夫妻同上郵票卻并不多見,而全家同上郵票,構成了絕無僅有的“全家福”,實屬罕見。
新中國郵票發(fā)行至今,僅有一家人享受了榮登“國家名片”成為“全家福”的殊榮,那就是廖仲愷、何香凝、廖承志一家三口。
廖仲愷(1877—1925):漢族客家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zhèn)鴨仔埗鄉(xiāng)窯前村(現惠州市仲愷高新區(qū)陳江街道辦幸福村)人,祖居地是廣東梅縣程江鎮(zhèn),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擅長詩詞、書法,著譯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廖仲愷不屈不撓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國共產黨人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了中國國民革命發(fā)展。但他所做的這一切無疑對國民黨右派、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是極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動勢力都視廖仲愷為眼中釘,必欲置之于死地。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愷攜夫人何香凝乘車前往黨部開會,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慘遭殺害。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瑞諫,又名諫,號雙清樓主,漢族廣府人,廣東南海(今廣州市荔灣區(qū))人士。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杰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fā)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chuàng)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lián)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代表作品《獅》、《梅花》、《高松圖》等。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華。廣東惠陽縣(現惠城區(qū))陳江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yōu)秀領導人。他,出身國民黨元老之名門,卻在革命低潮時投奔了中國共產黨;他曾多次被捕入獄,卻每次都奇跡般生還;他曾因“海外關系”被批判,卻憑這份關系在外交戰(zhàn)線上獨樹一幟。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為“廖公”他為世界和平事業(yè),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對海外僑胞感情深厚,贏得了他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為港澳回歸殫精竭慮,他魂系寶島情動兩岸引。
1987年4月23日,郵政部門發(fā)行了J137廖仲愷誕生一百一十周年郵票一套兩枚,分別為廖仲愷像、廖仲愷與何香凝。
1998年6月27日,郵政部門發(fā)行了1998-15/1一套三枚,分別是虎、獅、梅,將她的代表作品搬上了“國家名片”,給予這位偉大的革命者、杰出的婦女運動領導人永遠的紀念和緬懷。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9月25日,郵政部門發(fā)行了J153廖承志誕生八十周年郵票一套兩枚,構成了目前新中國郵票上絕無僅有的“全家福”。
廖仲愷、何香凝、廖承志全家三人榮登“國家名片”,既能滿足郵票上的父子,又能滿足郵票上的夫妻,郵票上的母子等專題集郵愛好者的需要,更是對革命先烈的崇高紀念和追思緬懷,激勵廣大集郵愛好者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作者: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