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集郵市場開辦以來,已經二三十年了,投資者一直在尋找金猴二世。從無齒鹿到近年來的小版系列,沒有一個可以達到金猴的漲幅,哪怕達到50%的也沒有。那么金猴二世在哪里呢?未來會不會出現呢?這個問題要想解決,需要了解金猴神奇的內因。
金猴的神奇表現主要是消耗因素,這一點我過去分析過。有的人認為:現在小版的發行量本身就很少,它不能成為金猴嗎?我們以為不能。因為金猴的神奇不在于其價格多高,而在于其漲幅驚人。比金猴票價格高的郵品不下幾十種,但是人們都認為金猴是集郵的標志,正是因為金猴的漲幅不可超越。小版雖然發行量少,但是它的消耗同樣很少,未來漲幅必然遠遠遜色于金猴,自然成不了金猴二世。金猴的巨大漲幅就是來源于其消耗。原來的發行量400多萬枚,對比當年郵票的發行量來看并不算少,但是其發行時正值春節,當時人們沒有電話,沒有賀卡,更沒有網絡,只能通過寄信來表達春節祝福,再加上當時郵票是敞開平價供應,這樣一來,人們買首次發行的生肖郵票寄信變成了首選。后來隨著經濟大發展,海外看中了猴票的升值潛力,大量猴票流向海外。多種利好因素集猴票于一身,所以才會有猴票的神奇漲幅。
這么多年難覓金猴二世的原因就是猴票所具有的利好因素很難集中再現,尤其是消耗這個利好很難出現。新郵發售渠道不暢,郵政包裹限制郵票使用,郵資封替代郵票使用等等都在阻礙消耗通道。客觀講,具有金猴二世潛力的品種有很多,但是沒有了消耗這個利好,所有的潛力便不可能發揮出來。
很多集郵家都看到了郵市未來發展的動力就是消耗。其實消耗通道的打開是可行的,既可以營造出很多金猴二世,還可以增加中郵集團的收益。應當及時解決好集郵公司和郵政物流的利益沖突,畢竟都是同屬于一個集團,應該共贏,而不是各為其主。為了保證郵政基礎服務的虧本不擴大,而放棄郵票消耗實在是得不償失。作者: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