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
我國最早的集郵類雜志,創刊于1955年,國家級集郵雜志,文革時期停刊,1980年復刊。《集郵》的發行量也是最大的,是集郵協會的會刊。由于是官方的正宗集郵類刊物,文章自然少不了歌功頌德,這幾年尤為嚴重,質量比以前差了很多,再加上高達15元的售價,郵票市場的不景氣,使得此刊物的銷售量近幾年已經大減。能夠堅持購買的都是一些鐵桿的郵迷、雜志收藏者。價格高是《集郵》雜志不能接地氣的主要原因,一年12期,定價高達180元,這個錢都夠預定一年的郵票了。到底是多預定一年郵票核算,還是買一年《集郵》,大家自有見解。內容上集郵研究的部分比較多,如封片之類的,恐怕沒多少人對此感興趣。每期都有一些大家較熟悉的廣告,如沈明等,其實現在都是網絡時代,誰還郵購啊,報價還比市場價高很多。外郵的信息比較多,喜歡外郵的不妨可以多買《集郵》,尤其是印刷比以前好很多,價雖然高了,但畢竟紙質印刷也上去了。現在買本集郵把自己感興趣的文章讀一遍,用不了40分鐘,感覺15元有點冤了,這個價能買一枚避暑山莊小型張了。
一般的郵局都有零售,而且這幾年時不時地還發行增刊,增刊定價更貴,20元,純研究。我家這邊是人口70萬的地級市,《集郵》正刊也就兩三個點有賣,而增刊原先一般沒有。但2013年的增刊也出現在這里的郵局,要知道增刊的發行量要少。可見現在《集郵》的銷售非常不好,連增刊也輪到小城市了。現在已經是2月了,但一月刊還有,并且還有那期關于毛主席120周年的增刊也一直擺著。郵局進貨量不多,估計不到10本,但賣了一個月還是沒賣完。
《中國集郵報》
1992年創刊,和編年票一同成長起來。目前《中國集郵報》的銷售比《集郵》好的多。這是報紙,每周2期,分別在周二、五發行,各地郵局一般是周三、六能買到,定價一元。《中國集郵報》的內容更貼近市場,每周二的報紙有對上一周行情的綜述,而周五版則是各種郵品的市場報價,報價還是比較準確,盡管有些偏低,但比《集郵》雜志靠普多了。除此以外還有各地的一些集郵活動,郵展,以及對新郵設計的評價等內容。外郵的介紹也有一些,但沒有《集郵》全。盡管也是彩印,但用紙遠比不了《集郵》,所以印刷效果大打折扣,有時看不清,但畢竟一元一張的報紙,又和市場貼近,還是更具吸引力。我們這里《中國集郵報》只有一個銷售點,經常是幾個小時就賣完了,去晚了就沒有。可見銷售比《集郵》好的多。全年的定價為96元,比《集郵》也要便宜很多,由于是一月8期的報紙,所以信息的更新速度遠快于《集郵》。比如這幾年對發行量的公布,基本上都是最先在《中國集郵報》上看到的,而集郵則要晚至少一個月。現在網絡如此發達,能夠先于得知信息,就是市場的主宰者。由此可見價格更加低廉的《中國集郵報》還是更有市場。
《集郵博覽》
1982年創刊,月刊,定價10元,2006年停刊,2007年8月復刊,也屬于國家級集郵刊物。此刊的知名度一直不如《集郵》,在2006年市場陷入低谷之后,銷量越來越小,最后只得停刊,一年以后經過改版得以復刊。但由于此雜志發行量小,一般的郵局沒有銷售,如我家的地級市郵局以前有,現在沒有了。《集郵博覽》是由中國郵票博物館編纂,注重收藏性,同時外郵的介紹比較多,還有就是郵票歷史的介紹也不是一般的集郵刊物能比擬。但現在人們集郵似乎關心價格市場的遠多于關心清朝的某個信封,某種郵戳,或是解放區某種郵票的始末。以至于銷量逐年減少。但從性價比來看《集郵博覽》比《集郵》略好,定價便宜5元,而且經常還會贈送某些郵展的門票。但目前銷售的區域越來越小,基本上集中在一線城市。購買者屬于集郵研究者或老郵迷,范圍更窄。
以上是最常見的三種集郵類刊物,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如《上海集郵》《天津集郵》《青島集郵》《北京集郵》等一些省市自己發行的集郵刊物,當然輪權威性不如以上三種國家級刊物,但具有地方特色。還有山西的《集郵報》也是發行量比較大,在集郵界響當當的一種集郵報紙。還有京滬郵商自編的《北京郵聲》等專門報價的集郵類報紙,這些主要是為郵商服務,上面的價格較高,郵商以此來賣高價,比較坑人。90年代初,集郵事業最興旺時,全國的集郵類刊物多達上百種,一般郵局也有個七八種賣,但隨著97狂潮的過去,郵市的崩盤,集郵刊物也逐漸萎縮,發展到現在,仍然能夠在全國各大郵局買到的都是一些歷經磨難,得到市場最終認可的刊物。對于集郵者來說,除了要舍得花錢買郵票,不妨在經濟容許的情況下買一些集郵刊物來研讀,這樣能擴大視野,不會僅限于那些郵票貴那些便宜的小天地中。來源:pragmatics2006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