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著爸爸去拜年,每次都能掙到很多壓歲錢;
上學后把存下的這點錢都換成了明信片,一張張貼上郵票寄向遠方;
也收到了很多最美的祝福贈言,可再也沒見過那一張張笑臉;
大學畢業我買了一個手機,那年頭看起來好像還挺牛;
從此以后的大年除夕,就是各種煽情的拜年信息;
……
不管你是誰,群發的我不回,這不是面子的問題,我只是懷念真的東西!
馬年春晚歌手郝云演唱的這首富有京韻腔調的歌曲《群發的我不回》,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共鳴,而舞臺背景屏幕上出現的賀年片以及貼有馬年生肖郵票的實寄封,相信更是讓每一位電視機前的集郵者備感親切和溫馨!
是的,近些年來,人與人之間傳統的問候、祝福、拜年幾乎被短信所代替,這首歌道出了人們懷念傳統書信文化帶給人們的那種純真、質樸、溫馨和親切。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當前青年一代的集郵者日益減少,而集郵“圈”中人亦有 “集郵難”的感嘆。
相信進入不惑之年的集郵者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初不正是被那一封封書寫工整的信封上所貼的一枚枚精美的郵票所吸引,才走進這迷人的集郵天地嗎?!今天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數字時代。拇指一族,輕敲鍵盤似乎就足以替代了昔日的提筆書寫,以至于很多常用漢字的筆畫都想不起來了,難怪2013年一檔 “漢字書寫大賽”的電視節目能吸引那么多的各個年齡層的觀眾。
無論什么時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純真與親切都是不同群體的共同需求,怎么讓集郵重新煥發和釋放出其本來的那份溫馨和親切的文化屬性,乃當務之急。尋找切入點,通過開展讓基層群眾能夠廣泛參與、形式豐富的傳統書信和集郵文化活動,去傳遞親情、釋放溫情、加深友情,從而讓方寸郵票逐漸地走近老百姓的生活、走進他們的視線,如此才能夠逐步地使精美的郵票成為傳遞親情、釋放溫情、加深友情的使者。當然,這絕不是一蹴而就能實現的,需要集郵工作者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
如何發展和推動集郵文化的建設,這是擺在每一位集郵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就讓老百姓從感受集郵文化的那份純真和親切開始吧。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鄒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