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臺灣和澳門地區都曾先后發行過多套/1,但出現孔子形象和孔廟建筑的外國郵票卻屈指可數,以下是筆者所見的幾種,與讀者共享。
越南南方(南越)1961年10月26日發行一套四枚《青年新道德運動》郵票,采用同一圖案,面值和刷色不同,票圖背景可見孔子頭像和孔廟建筑。因為越南尊崇孔子的傳統是在中國明朝時期形成的,所以票中的孔子頭像戴著明朝官冕,與中國傳統孔子形象大異其趣。
多米尼加共和國2009年4月17日發行一套兩枚郵票,紀念首都圣多明哥“中國城”落成一周年,其中一枚以孔子廣場實景照片為圖案,票中隱約可見廣場盡頭豎立著一尊孔子塑像,票面左下角印有西班牙文“中國城孔子廣場”字樣。孔子塑像后的墻面上裝飾有龍、鳳圖案,并用中西兩種文字刻有孔子《禮運大同篇》的節選。
加蓬2011年發行《一百位影響世界的偉人》系列小型張之《孔子》,除郵票以孔子像為主圖外,邊紙上還出現孔子杏壇講學的場景和曲阜孔廟建筑以及中文“仁義禮智信”等字樣,并選用古籍中的插圖做背景,整幅構圖古色古香,屬外國孔子郵票中的佳作。
馬其頓2013年10月15日發行《馬其頓和中國建交二十周年》郵票一枚,票圖右側為孔子雕像。
在越南首都河內風景優美的還劍湖西側,坐落著一組中式廟宇建筑,它就是當地著名旅游景點之一的文廟,廟里供奉著孔子,由此可見證歷史上中國文化對越南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順天元年(1010年)越南李朝開國君主李太祖下詔遷都升龍(今河內市),并要求在城內興建孔廟。神武二年(1070年)文廟建成,供奉儒圣孔子。文廟坐北朝南,占地二萬六千多平方米,仿照山東曲阜孔廟修建,其布局與中國各地的文廟大致相同。河內文廟前后共五進庭院,代表中國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及“仁義禮智信”五德,其中的“文廟門”和“奎文閣”曾先后登上越南不同時期的郵票。
越南1961年發行一套三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十五周年》郵票,同圖不同面值和刷色,主圖就是圖案化設計的奎文閣。奎文閣建在四根方型石柱上,上層為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是整座文廟最有名的建筑。越南1984年發行的《河內解放三十周年》郵票,也以奎文閣為主圖。
越南1996年4月10日推出的《亞洲風光(二)》郵票中,有一枚是“河內文廟”,描繪了文廟的第一道門“文廟門”。這棟中西合璧的門樓建筑,上部是飛檐高翹的中式屋頂,下部為雕刻精美的石柱和拱門,門旁和石柱上各刻有是一副漢字長聯,上層正中門楣刻著“文廟門”三個醒目而莊重的漢字。
此外,早在1960年8月25日,前蘇聯發行一套兩枚《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郵票,其中一枚也以河內文廟的奎文閣為主圖。
韓國1998年9月25日發行《成均館大學建校六百周年》郵票一枚,票中建筑物掛有“明倫堂”匾額,其上方還有“仁義禮智”四個漢字,這就是位于韓國首都首爾市鐘路區明倫洞三街五十三號成均館大學校園內的孔廟。郵票背景為金黃的銀杏樹,體現了孔子杏壇講學的意境。
首爾成均館的前身是建于992年的國子監,位于高麗時期的首都開城(在今朝鮮境內),現已改為高麗博物館。它是朝鮮最早的高等學府,設有國字學、大學、詩文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科,其建筑格局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的文廟大同小異:作為講堂的明倫堂位于中心,兩側是作為學生宿舍的東齋、西齋,穿過內門就是大成殿。朝鮮2009年為洛陽世界郵展發行的郵票中,有一枚的圖案即為開城成均館大成殿。
開城的國子監于1298年改稱成均監,1308年再更名為成均館。“成均”二字取自《周禮》中大學之名,“成”指“成人才之未就”,“均”為“均風俗之不齊”。
1392年,李氏王朝遷都至漢城(今首爾)。1398年,按開城成均館的形制在漢城新建成均館,內有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廟,正殿大成殿左右兩側為東廡和西廡,另有明倫堂、東齋、西齋(學生宿舍)、尊經閣(圖書館)。后于宣祖二十五年被燒毀,1601至1606年間陸續重建大成殿、東廡、西廡、神門、中門、明倫堂、東齋、西齋,現有建筑物為1869年大修后留存。
現在的成均監孔廟是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古跡,已成為首爾著名景點之一,也是韓國儒學研究和傳統禮教中心。其建筑以石為臺基,木構青瓦,古樸典雅。郵票上的明倫堂曾經是舉行科舉考試之處,也是在生員、進士考試中合格的儒生學習的場所,“明倫堂”匾額由大明使節朱之蕃于1606年題寫。包括明倫堂在內的成均館四座建筑物,以及堂前兩棵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銀杏,均已被韓國政府確定為國寶。
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來受到儒教信徒虔誠拜祭。孔子“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被認為是韓國國家發展和民眾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儒教思想已深深扎根于韓國普通百姓的心中。
時至今日,在每年陰歷二月和八月的春秋兩季,首爾成均館大成殿都要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這種禮制完備的祭孔典禮在韓國的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下來的“釋奠”原型,已經被韓國政府注冊為無形文化遺產。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