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發行的/1。揚州許明川從江蘇揚州的公道鎮為我寄來了一枚首日實寄封,讓我從這枚實寄封上第一次知道“公道”這個千年的古鎮。
2013年10月18日第六屆中國郵文化節在高郵開幕,再一次見到了許明川,還見到了同行的公道鎮集郵協會會長姚正根先生。在郵文化節活動結束之后,應許明川先生之邀,到他所在的方巷鎮花城村做客,應邀同行的有重慶的蕭安元、楊華國,安徽淮南的王光珉、河北滄州的武書敏。當車過公道鎮的時候,接到了姚會長的電話:“路過公道,不能繞過,一定要留下”。姚會長也早已備下清茶一杯,招待遠方的客人。
落座之后無需寒暄,集郵者在一起,集郵是永遠的話題。姚會長送給每人一張《公道集郵》,還是試刊號,這對于集郵者,尤其是文獻集郵者來說,難得一見。通過交談和閱讀《公道集郵》,才知道姚會長感情是公道鎮的父母官,心中更添敬佩。一個鎮委書記擔綱一份兒集郵刊物的主編,并擔任地方郵協的會長,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公道集郵》能夠創刊,也傾注了姚會長、姚書記對集郵的重視之情。通過聊天,知道了姚書記可是資深的集郵者,對集郵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加入集郵協會之前,一直是集郵的“單干戶”。公道鎮集郵協會成立后,姚書記親任會長,并將集郵的宣傳功能聯系到日常工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不但得到集郵者的歡迎,更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形式,抓好黨政工作,得到了干部群眾的認同,這真的是一種獨特的工作方法。為了更好的利用集郵這種特殊的工具,《公道集郵》應運而生,在第六屆中國郵文化節前夕,試刊號與集郵者見面,姚書記和當地郵政局領導還親自將《公道集郵》贈送給公道小學的集郵社團,這種想通過贈送報紙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的集郵知識,培養起更濃厚的集郵興趣,讓集郵愛好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傳播和光大的做法值得提倡。
《公道集郵》出手不凡,全國集郵聯五屆副會長王新中提的報頭并撰文在頭版頭條,臺灣劉德美女士的賀詞也發表在第一版。姚書記的《快樂5·19》發表在二版,記錄了一場郵票首發式為公道鎮的集郵發展帶來的契機。公道鎮的特色郵品占據了第三版,將公道鎮名人、歷史反映在郵資票品上。想知道集郵是怎么回事嗎?請看第四版陸旋初的《集郵和集郵的意義》,這個郵報還有獨特的是在試刊號上對集郵組織進行推介,本期推介的是文獻集郵研究會。“說公道話,辦公道事,做公道人”這是公道鎮的發展理念,也是傳播集郵文化,傳播好中國聲音值得提倡的。11月1號,在文獻集郵群見到了《公道集郵》的創刊號,第一版依然是王新中的文章,還有郭老的來信,進一步勉勵《公道集郵》。第二版上姚書記的《近水郵臺先得月》記錄的是參加第六屆郵文化節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很有感召力。在這一版上還有幾則短訊,三省郵友訪公道也配上照片準備刊登了。第三版重點介紹了公道郵品中的“古九龍岡”郵資封,還介紹了中華全國集郵聯三次授予的會士名單。第四版是陸旋初的《青少年集郵特點》。
《公道集郵》這份集郵刊物也成為公道鎮的外宣禮品,將《公道集郵》的試刊號嵌在鏡框里,送給來公道鎮的重要客人們,在提升公道鎮文化品位的同時也宣傳了集郵文化。在江蘇、在揚州,集郵活動之所以能風生水起,與這些地方的黨政領導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高郵的集郵協會會長是高郵市政協主席倪文才,公道鎮的集郵協會會長是鎮委書記姚正根,有了這樣的帶頭人,基層郵協的活動前途無量。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