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起,我國郵資憑證上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改為“中國郵政”,并增加英文銘記“CHINA”;同時郵上的紀、特志號改為按年度編順序號。這項調整是新中國成立后,郵票發行史郵票上鈥溨泄收鈥澝塹撓衫上的一次重要變化,影響深遠。
本文作者袁紀錄先生曾任郵電部郵政總局副局長,分管郵票發行管理工作,參與了該項調整,許多工作細節至今歷歷在目,記憶擾新。應本報編輯部之邀,袁紀錄先生特撰文以饗讀者。
郵票銘記要符合萬國郵聯“郵票及交付郵資標記應當用拉丁字母標明原寄國國名”的規定,1992年對郵票銘記、志號進行調整有多種原因。
首先,這是郵票發行主管部門及郵票生產部門的要求。
當時郵政資費剛作調整,此前平信8分錢的資費幾十年未變,這幾乎成為國家物價穩定的象征,1992年好不容易經國務院批準郵資調整為20分。新的資費體系急需要發行新的包括各種面值的普通郵票。另外我國紀、特郵票發行一直采用J、T累計連續編號方式。這種方式雖為傳統集郵者所習慣并接受,但給新的集郵者帶來不便,也給郵票的生產發行帶來困難,缺號、跳號生產和發行銷售的情況時有發生,如T55“西雙版納風光”郵票,本應在1980年發行,實為1981年銷售,“中國電信”郵票發行銷售也是一再推遲。
其次,我國的郵票銘記及票幅規格不符合萬國郵政聯盟的有關規定。
1989年萬國郵政聯盟華盛頓大會通過的《萬國郵政公約實施細則》中第195條明確指出“郵票及交付郵資標記應當用拉丁字母標明原寄國國名和用阿拉伯數字標出郵資值”,我國郵票票面文字、志號不符合這一要求。為貫徹萬國郵聯規定,適應我國與世界各國日益擴大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應對此進行調整。
第三,廣大集郵愛好者和有關方面人士提出了相關意見。
如1990年3月北京市政協委員曾有要求執行萬國郵聯規定、縮小郵票票幅規格的提案。在這種情況下,郵電部郵政總局和郵票發行局提出了調整郵票票面文字、志號的建議。簡稱"中國郵政"與我國政府一貫堅持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一致。此次調整郵票票面文字和志號,是屬于郵政業務管理和郵票票面的技術處理問題。
根據萬國郵聯的規定和國際上的慣例,郵票上用本國文字印本國國名或其簡稱,并加“郵政”字樣,一些不是以拉丁字母為文字的國家還加印世界上慣用的英文國名。所以這次調整郵票票面文字,在中國國名之后加“郵政”,即“中國郵政”。“中國郵政”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的簡稱,同“中國民航”、“中國海關”、“中國稅務”等是一樣的。簡稱“中國郵政”與我國政府一貫堅持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是一致的。此項工作只是郵政業務管理范疇,是郵票票面上的技術處理和重新規定的問題。歷史沿革說明,調整郵票票面文字、志號是按照正常程序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后,從“中華人民郵政”到“中國人民郵政”,郵票志號經歷了從紀特到“文”字、編號、JT四次大調整。
1950年初,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的全國第一次郵政會議曾明確提出:我國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為“中國”。為區別舊中國的“中華郵政”,經大會決議統稱“中國人民郵政”。1950年3月1日郵政總局為開國紀念郵票銘記用“中華人民郵政”、還是用“中國人民郵政”事項請示郵電部。郵電部經請示政務院核定,以用“中國人民郵政”為宜,自此我國郵票上開始使用“中國郵票上鈥溨泄收鈥澝塹撓衫人民郵政”字樣。此前曾發行3套印有“中華人民郵政”的郵票。
上述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為“中國”是從發行開國紀念郵票開始的。
在郵票志號方面,從1949年至1967年以“紀”和“特”為郵票票種標志,發行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從1967年至1970年,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發行無志號郵票,又稱“文”字郵票。從1970年至1974年發行不分類別、套別,而采用統一編號形式的郵票,簡稱編號郵票。從1974年至1991年所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取兩詞漢語拼音的首位字母“J”和“T”字為郵票票種標志。
以上事實說明,郵票票面文字、志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當時情況都有所調整,只是1992年這次調整更全面,更慎重,影響更大。
這次銘記調整國家很重視,有的文字最后確定是國家最高層領導決定的。
郵電部領導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充分使用行政資源,正確果斷進行決策,是這次郵票調整取得成功的關健。郵電部有關部門多次開會研究,并以郵電部正式公文向中央、國務院、中宣部、港臺辦公室、外交部等多部門征求意見,幾次組織邀請相關部委人員座談,他們也確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有的文字最后確定是國家最高層領導決定的。
各方面為什么如此重視對郵票銘記的調整呢?這只能從郵政及郵票的重要性來說明。當今世界郵政雖在管理體制上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特征仍然保持:國家經營或通過控股經營,官辦民享,官民皆用;實行統一的均一資費;由國家發行郵票,作為預付資費。郵票不僅是郵政資費的憑證、有價證券,它更是“國家的名片”,是國與國信息交換的標識,代表國家面孔;郵票也是知識載體、宣傳工具、具有藝術性,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世界上最受人們歡迎、雅俗共賞的收藏品。
“中國人民郵政”中“人民”兩字要還是不要,曾有過激烈爭論。
郵票是方寸之地,其上主要表現內容是圖案,加上中文標識、拉丁字母這些文字必須精煉,否則票面太擁擠,影響主圖,對這個原則大家在這次銘記調整中認識較好統一。郵票上鈥溨泄收鈥澝塹撓衫關鍵問題是“中國人民郵政”中,“人民”兩字要還是不要,爭論激烈。
“中國郵政”是個非常規范的名稱。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如再出現人民兩字顯然內容重復。但人民郵政、人民郵電是伴隨著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故爭、解放戰爭,在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大家對這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感情,特別是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同志,起初強烈表示“人民”兩字不可去掉。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郵電”,又一直是新中國郵電事業的指導方針,人民郵電為人民也是長期以來的服務宗旨。
經過幾次深入討論,最后仍協調統一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就是采用“中國郵政”,這四個字實質上包涵了“人民”二字。“人民”二字簡化了,但郵政為人民服務的本質不能丟,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精神不能丟。當時討論中的這些肺腑之言,至今仍在耳邊回響。
“CHINA”在世界上比“ZHONGGUO”更通用。
這次銘記調整在用拉丁字母標明國家名稱一時,是用“CHINA”還是用“ZHONGGUO”也爭論激烈,意見分歧嚴重。特別是中國漢語文字專家,強烈表示采用“ZHONGGUO”,并以日本為例,日本郵票國名標識為“NIPPON”,是本國語言的拉丁字母拼音,而不是選擇世界通用的“JAPAN”。雖然世界上多數國家并非像日本一樣,但這確是一種標國名的選擇。最后經中央和國務院的協調,決定標識采用“CHINA”。“china”在英文詞匯里是瓷器的意思,但長期以來在國際交往中,已公認“China”代表中國。名稱是為便于經濟、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采用“ZHONGGUO”對交流相對不利。這樣就統一了多數人的認識,采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名稱。
郵票票面的調整,實質上是郵票發行工作的規范化或標準化,以行政規定形式頒布,關系到今后發行的每枚郵票。新的郵票銘記、志號調整貫徹執行后,郵票發行工作者、郵票生產者及廣大的集郵愛好者都有積極反響,郵票的圖稿設計、制版印刷提高了效率。國外經營中國郵票者和收藏中國郵票者都反映新的郵票銘記、志號較過去更容易識別。
中國郵政及其發行的郵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中國郵政會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的大潮中,加快步伐,走向世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