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將于 2013年9月7日增加發行《南華寺》特種郵票,全套郵票四枚,將分別表現南華禪寺的曹溪門、大雄寶殿、靈照塔、祖殿等內容。此套郵票是為紀念六祖惠能圓寂一千三百周年發行。
南華禪寺坐落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馬壩東南七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里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南華禪寺是寫下千古絕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六祖惠能在此傳授佛法三十七年,法眼宗遠傳世界各地,因而南華禪寺有南禪“祖庭”之稱。
南華禪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寺后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幾株高達數十米的古老水松,是現在世界上稀有的樹木,寺廟內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南華寺建筑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組成。現有建筑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虛云和尚募化重修的。1983年,南華寺最早一批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寺院。2001年06月25日,南華寺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往今來,南華寺因惠能在中國佛教史和哲學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人們。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寫給友人的一首詩中曾表達了如此深摯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凈同盾古佛衣,不向南華結香火,此身何處是真依?”南宋民族英雄、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絕唱的文天祥,也寫下了《望南華》這樣真摯動人的詩篇:“北行近千里,迷復忘西東。行行至南華,匆匆如夢中。佛化知幾塵,患乃與我同。有形終歸滅,不滅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門前坐松風。”到了近現代,許多著名的社會人士,也都紛紛慕名前來觀光游覽。1924年,孫中山在韶關發動第二次北伐時,政務,軍事極為繁忙之際,仍偕譚延闿、劉成禹、許世英等來過,并向寺廟捐贈了銀元囑咐要愛護寺廟里的一草一木,保護好文物,讓后人瞻仰。
另據廣東韶關集郵公司消息,為配合《南華寺》特種郵票的發行,九月七日起將啟用南華寺系列風景日戳一套四枚,四枚風景日戳分別為“南華禪寺·曹溪門”、“南華禪寺·大雄寶殿”、“南華禪寺·靈照塔”、“南華禪寺·祖殿”。歡迎廣大集郵愛好者加蓋,具體加蓋地點待公布。
南華禪寺·曹溪門
曹溪門是南華寺第一山門,上書有曹溪二字,門口還懸有趙樸初老先生所寫南華禪寺。門旁有一副對聯上聯庾嶺繼東山法脈,下聯曹溪開洙泗禪門。曹溪實乃南華寺之地名,寺前有河由門前自東向西流過,名日曹溪河。曹溪門前,眼前一片開闊的廣場,廣韶公路由寺前經過,背倚寶林山,面對曹溪河,千山圍繞,覺路頓開。
南華禪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時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臺,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頂,飛檐飾坐獅,頂用雙魚吻,門窗為格子式。三寶大佛塑于大雄寶殿正中屏墻神龕之上,連座均 8.31米,全身遍貼金箔。觀音菩薩泥塑立于三寶佛后屏墻,身高四米,遍貼金箔,跣足立于鰲頭,左手倒持凈瓶,右手輕執柳枝。五百羅漢泥塑群分塑大雄寶殿四壁及后屏墻,神形怪異,每尊身高約1.1米,與名山大海渾為一體,氣勢磅礴。彌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墻神龕之上,體寬肚凸,笑口常開,憨態可掬。四大天王塑像兩兩分立天王殿東西兩廂,手持法器,面目猙獰。殿后有千人鍋,元代鑄造,高1.6米,口徑2.08米。
南華禪寺·靈照塔
初建于唐先天年間(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憲宗賜額曰“元和靈照之塔”。初建時為木塔,多次焚毀重建,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改為磚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今仍保持明代原貌,為南華寺最古、最高的建筑。靈照塔為樓閣式八角五層澀檐出平座磚塔。塔高29.6米,底徑11米。塔頂用生鐵鑄成“堵婆”式,銅鑄寶瓶塔剎,正面有券門可入內。塔內辟有螺旋形階梯直到塔頂,每層每面均有卷門和小窗,八柱攢尖頂,上置大型銅鑄凈瓶及鐵鑄覆盆。寺后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傳為六祖浣洗袈裟之處,泉水甘洌,經年不竭。
南華禪寺·祖殿
祖殿,即六祖殿,六祖真身像就供奉在紅墻綠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內。南華寺最珍貴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稱作鎮山之寶的六祖真身像了,坐像通高八十厘米,六祖惠能(亦作慧能)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手疊置腹前作入定狀。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從塑像中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氣質,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六祖殿于2011年開始重修,2012年9月修繕落成。重修的六祖殿為磚木結構,完全按照明代的原貌重建,以大型紅木為柱,采用上等木材,整座六祖殿氣勢宏偉、結構莊嚴。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龕分別供奉著三具肉體真身菩薩,左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則為禪宗六祖惠能和尚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