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對于中國集郵者不陌生,這是個永遠的記憶。
正是由于大龍郵票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幾千年郵驛制度,使中國與世界的近代郵政改革只相差了38年。
正是由于大龍郵票的出現,讓今天的人們能夠見到被譽為“西半球之最罕貴華郵——闊邊大龍五分銀版張”。
正是因為大龍郵票的出現,確立了天津作為大清郵政官局的中心地位。
伴隨著1878年7月,大龍郵票1分銀、3分銀、5分銀在天津、北京、上海、煙臺、牛莊(營口)發售,大清郵政(試辦)正式加入了郵票發行的行列,自此,圍繞著3枚小小的郵票,出現了很多的故事。
這三枚大龍郵票也正因為印制時間較久,所用紙張來源不一,初期印刷的紙張較薄而透明,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期印刷時間較短,但票與票間距離加大,稱為闊邊大龍;第三期用的紙張較厚,郵票的間距縮小,稱為厚紙大龍。第三期剛開始時齒孔光潔,后來成為毛齒,所以可以細分為光齒、毛齒兩套。1分銀綠色,3分銀紅色,5分銀黃色,刷色有種種變化,背面涂有膠水。大龍郵票從最初的5個城市使用,以后逐漸擴充到宜昌、廈門、漢口、溫州、蕪湖、鎮江、九江、寧波和大沽共14個城市。中國郵票博物館藏有1枚大龍5分銀票,銷有英文朝鮮釜山郵戳,是枚孤品。
據大清海關工作的西班牙籍集郵家綿加義記載,大龍郵票印刷總數約100萬枚,由于已過去了135年,絕大部份大龍郵票已經銷毀,目前保存在集郵界的已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各時期的大龍郵票中,闊邊5分銀票印刷數量最少,紙張很薄而極易破損,品相完好的舊票已頗難得,新票屬于珍品。普通集郵家收集中國早期票時,不分薄紙、厚紙和闊邊,甚至新舊混合(薄紙1分銀新票較舊票易得),只要湊齊1分銀、3分銀、5分銀3枚1套就滿足。在大龍郵票中,首屈一指的要數闊邊大龍5分銀全張新票,闊邊大龍于1882年2月發行,由于正趕上郵件猛增,郵票需求量增多,在印制面值5分銀郵票時,改用法國產的薄而易脆裂的蔥皮紙來印制,全張枚數為25(5×5)枚。由于這種紙質不適合印制郵票,但又找不到其他的紙,只好用它暫印了2萬枚,僅有800全張。因印量少,僅9個月就銷售一空。再之這種郵票紙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僅有百余枚。在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于世的全張郵票,僅有一件孤品。這件孤品原為美國華郵集郵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國郵王、著名集郵家周今覺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孤品”。1991年9月,這件孤品在英國蘇富比公司拍賣,被香港集郵家林文琰以37.4萬英鎊買得,使這件流落在外的中國第一珍郵,終于榮歸故里。在2010年,林文琰把這闊邊大龍5分銀全張轉讓給上海集郵家丁勁松。隨著這件珍郵的易主,郵王的稱號也隨之轉移給了丁勁松。
雖然大龍的發行日期至今沒有準確的日期,但7月,已經被中國集郵界達成共識。就在這個7月,中大清試辦郵政的發源地——天津,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來紀念135年前大龍郵票的誕生。天津的左明先生為我寄來兩枚明信片,使用“映日荷花”郵資圖加印了紀念明信片。
對于“大龍闊邊五分銀版張”我也曾數次近距離見到,說是近距離,實際還有一段距離,1999年北京國際集郵展期間,這件郵品被放在展柜中,由2名荷槍持彈的武警戰士守衛。此后又在幾次大型的集郵展覽上一睹其芳容。而最近距離接觸的,是在無錫亞洲郵展上,這個珍貴的全張郵票,靜靜放在展框中,多少人從他面前走過,可惜的是多是不識貨之人。我也就隔著展框,端起手中的相機一陣狂拍,這也是我最近距離欣賞她了。真不知道就還有沒機會再見到這件寶貝?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