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集郵朋友不太了解中國各時期郵票的發展、種類、品種等,所以我發表說說中國各時期郵票的發展史,如你是資深集郵家希望再指導發表詳細完善:
一、反映屈辱歷史的清代郵票
郵票是國家發行的郵資憑證。可在清代,卻出現了這樣的怪狀:最早的中國郵票,是在中國國家郵政產生之前就發行了;而發行郵票的,卻是把持在外國人手里的中國海關。在英國人赫德的建議下,1878年,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誕生了。此后,在外國人把持的海關操縱下,先后還發行了小龍郵票、為紀念慈禧60壽誕的萬壽郵票。
1896年,清政府設立了國家郵政。清代國家郵政最初發行的郵票,是在原來的小龍郵票、萬壽郵票上加蓋新的面值;后來又用海關的紅印花稅票加蓋面值暫作郵票。紅印花郵票有很多種珍貴的變體票,如紅印花小字當一元、綠衣紅娘、紅印花倒蓋復蓋等(見圖),都是中國郵票中的國寶級珍品。后來,中國的集郵家們為了讓這些珍品留在中國人的手中,不惜重金從外國人手中買回,在中國集郵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
清代郵政還發行了蟠龍郵票和宣統登基紀念郵票。
二、動蕩多變的民國郵票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時期戰亂不斷,軍閥割據,國家四分五裂。因此民國郵票的發行狀況尤為混亂。
最早的民國郵票,是在清代蟠龍郵票上加蓋文字“中華民國”使用。民國的很多郵票是以孫中山的頭像作為郵票圖案的,達數十套之多,其版別、用紙、暗記等,各不相同,紛繁復雜。最著名的民國郵票有民國五珍:民國五珍之首是1914年北京老版帆船2元“宮門倒印”郵票,1915年北京老版帆船加蓋限新省貼用誤蓋為“限省新帖用”1元票;1923年北京老版帆船3分改作2分倒蓋票;1925年北京新版帆船4分改作3分倒蓋票;1941年紐約版孫中山像倒蓋票。以上合稱“民國五珍”郵票。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全國各地幣值、幣制相差很大,因此出現了很多地方郵票,不少郵票只能在一個省用,或在幾個省通用。民國后期,國家經濟惡化,通貨膨脹加劇,貨幣天天貶值,出現了很多高面值的郵票,有的面值高達幾萬、幾十萬、幾百萬,最高的竟達到1000萬!常常是郵票剛印出來,就要加蓋更高面值的才能符合郵資中國各個時期郵票發展史需要。無奈之下,郵局只好發行單位郵票,出售郵票時,再根據當天的貨幣幣值來確定售價。單位郵票發行不久,又不適用了,又發行了基數郵票。基數郵票以銀元為基數面值,出售時收取銀圓,在使用金圓券的地方則按銀圓和金圓券的比價折合成金圓券出售。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扶持的偽滿洲國、偽蒙疆政權、偽華北、華南、華中等傀儡政權,也發行了一些郵票。這些郵票已成為日本侵華的歷史鐵證。
三、見證革命的解放區郵票
1930年5月由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發行的郵票,是最早的解放區郵票。1930年10月閩西革命根據地交通總局發行了赤色郵花,郵票的圖案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標志鐮刀和錘子。
抗日戰爭后,有10個抗戰根據地先后發行了郵票。1937年晉察冀邊區發行的“半白日圖”郵票,是抗戰期間的第一套區票。1938年9月,晉察冀邊區郵票郵政發行了解放區第一套紀念郵票,圖案是抗戰軍人跑步,因此它也是第一套專供軍人使用的郵票。1944年3月山東戰郵發行的一套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毛主|席的頭像。
抗日期間的郵票中有一套著名的珍郵,那就是淮南區發行的“稿”字郵票。這種郵票是專供報社的記者和通訊員郵寄稿件用的,郵票的圖案為五角星加上一個“稿”字。這種郵票在中國郵票史上是惟一的,十分珍貴。著名的集郵家沈增華保存的一個完整的稿字郵票四方連,至今仍是絕無僅有的孤品。
抗日勝利后,各解放區都發行了郵票。1946年4月,陜甘寧邊區郵政管理局發行了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一套郵票——寶塔山圖郵票。此后,華東、華北、東北、中南、西南解放區以及一些新解放的地區,也都先后發行了郵票。這些郵票真實地記錄了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四、絢麗多彩的新中國郵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郵票的發行權力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中國郵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新中國郵票內容豐富、印刷精美,深受世界各國集郵者的喜愛,在國際上享有良好的信譽及聲望。
自1949年10月到1967年3月,新中國發行了標注“紀”和“特”字樣的紀念郵票、特種郵票。除此之外,還標注了每套郵票的總枚數、單枚郵票在全套中的順序、總的順序號以及發行年份等。這種做法在世界上屬于首創。人民稱這個階段的中國郵票為老紀特郵票。其中的紀94梅蘭芳郵票及小型張,特38金魚,特44菊花,特56蝴蝶,特57黃山,特61牡丹郵票及小型張,都是大套票經典之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集郵活動也受到批。從1967年起,中國郵票取消了志號。這時期郵票的內容多是以宣傳毛主席思想為主,郵票畫面都是毛頭像、語錄、詩詞等,郵票與各地的環境相同,也沉浸一片“紅色”之中,這時期的郵票被叫做“文”字郵票。其中文1語錄,文7詩詞,文10語錄,這三套票是文票中的三駕馬車。現在最珍貴的文五珍都是未正規發行的郵票,分別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圖案為毛在天安門上向下面人群揮手,林手持紅寶書站在毛身后),紀念毛主席創建井岡山根據地四十周年(圖案是毛與林同在天安門上“俗稱大藍天”),大全國山河一片紅,小全國山河一片紅,黑題詞這五枚文革票。
自197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郵票恢復了標注志號的做法,但這時的郵票志號只標注總順序號,因此被稱為“編號郵票”。價值高的編號票是巴黎公社,建黨50周年,熊貓,工業產品。
自1974年起,中國郵票又恢復了標注區分紀念和特種郵票的做法,重新開始編號。紀念郵票就以漢語拼音Jinian的第一個字母J開頭,特種郵票就以漢語拼音Tezhong的第一個字母T開頭。同時取消了總順序號,恢復了每套郵票的總枚數、單枚郵票在全套中的順序號及發行年份。這時期精品郵票大都包含在84年以前,其中T46庚申猴郵票是JT郵票中的龍頭。
1992年開始,根據萬國郵政聯盟的規定,中國郵票開始按年份編排順序號。郵票銘記也把原來使用了40多年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改為“中國郵政”,并增加了英文國名“CHINA”。新中國郵票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軌跡,把中國的山河風景、民風民俗、富饒物產搬上了郵票,贏得了全世界集郵者的關注。
五、同根同源的港澳臺郵票
香港、澳門、臺灣也分別單獨發行郵票。
從1862年起,英國侵略者在香港發行了郵票。早期的香港郵票都是反映英國王室的題材,每枚郵票上都印上英國國王的頭像或標志,有著強烈的殖民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香港郵票逐漸出現一些反映中華文化的題材,如生肖、中國節日、香港建筑等。這些郵票得以發行,是香港同胞反對殖民統治斗爭的結果。隨著香港回歸祖國腳步的臨近,1995年香港發行了第一套沒有殖民標志的郵票,這套表現香港美麗風光的郵票,可以在香港回歸以后繼續使用。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與祖國近百年的離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香港郵票也從此除去了殖民色彩。盡管仍然單獨發行以港幣作為面值單位的郵票,但原來印在郵票上的英國女王頭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香港”的銘記和有五星圖案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象征著香港同胞從此融入到祖國大家庭里。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門后,于1884年開始在澳門發行郵票。與大多數早期澳門郵票一樣,澳門的第一套郵票充滿了殖民色彩,郵票圖案為葡萄牙皇冠。早期的澳門郵票上沒有任何中文,直到1977年才發行第一套印著中文的澳門郵票。1981年澳門郵政司有權發行郵票后,澳門郵票上才出現比較多的中國和澳門題材。20世紀50年代,當澳門殖民當局在郵票上為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門歌功頌德時,澳門同胞還激烈地反對,表達了澳門同胞的愛國情。
1999年澳門回歸后,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澳門仍然單獨發行以澳門元為面值單位的郵票。在回歸后的澳門郵票上,作為殖民統治標志的“葡萄牙共和國澳門”字樣被“中國·澳門”的新銘記代替,澳門郵票上再不會出現為殖民統治歌功頌德的內容了。
1949年國民黨退往臺,在臺灣發行使用郵票。兩岸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淵源,因此臺灣郵票上有很多反映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內容。珍貴的古代名畫,做工精細的古物陶瓷漆器,歷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等等,都曾大量出現在臺灣郵票上。
共同的文化傳統,使臺灣郵票上時常出現與大陸郵票相同的內容。這些郵票從一個則面證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郵票告訴世人中國完全統一的潮流不可阻擋,中國一定會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