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幽谷之蘭”的昆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崇高的國際榮譽。它與浙江、杭州有著較深的淵源,昆劇(腔)創始于元代的江蘇昆山,但它的發生起初受南戲的影響,南戲是南宋時產生于浙江溫州一帶的雜劇(也稱溫州雜劇)。昆腔在明以后有了發展,影響逐漸擴大,因它的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之稱。清代中葉,地方戲蓬勃發展,昆腔走向衰落,解放前幾乎絕跡于舞臺。是近現代發生在杭州的一件事,救了這個劇種。
杭州原有一個演昆劇(蘇昆)的國風蘇劇團,在20世紀50年代已很不景氣,瀕臨湮沒的危機。1956年劇團排練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取材于宋人話本《錯斬崔寧》),此劇在拱墅區文化館(當時借用軍區霞灣巷會場作為劇場)首演后,引起了領導和觀眾的關注,公認為是一出好戲,主要演員周傳瑛、王傳淞、汪世瑜等人的表演藝術也十分精湛。于是影響不斷擴大,演出步步“升級”,由區到市、省,及至晉京演出,被周恩來總理看中,他又推薦給毛澤東主席。《十五貫》進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肯定。然后又流傳全國,還拍成了電影。原來已奄奄一息的劇團從此救活了,組建成了浙江昆蘇劇團,1964年改為浙江昆劇團,現為浙江京昆劇團。杭州昆劇《十五貫》大振雄風后,原來也已一蹶不振的上海、蘇州等的昆劇團都“活”了,整個劇種得到了社會的肯定、生氣勃勃。人們好像在一夜之間發現了這株生長在幽谷的蘭花,是如此的芬芳、可愛。至今盛傳“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傳奇故事,而它復活的土壤正是在運河邊的杭州拱墅區。
2010年郵票發行計劃中《昆曲》第二圖《長生殿》的作者是杭州人洪昇。
洪昇(1645-1701) 清初劇作家。杭州人,24歲至北京為國子監生。27歲遭家難回杭。創作《長生殿》,成為清代傳奇劇的代表作,流唱甚廣。當時人們把他和北方的劇作家孔尚任并稱為“南洪北孔”。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佟皇后喪葬期間演此劇,他被系刑部獄,革除學籍。當時有人作詩“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即指此事。洪昇60歲時應曹寅(曹雪芹之父)邀請至江寧,上演《長生殿》,一時傳為盛事。歸杭途中,酒后登舟,失足落水身亡。杭州西溪今存有洪昇祖居“洪園”。
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中,許多歷史文化遺跡都得到發掘、保護。單是與洪氏家族有關的就有九個之多。在優美風景環抱中的洪園,成了昆劇愛好者的活動場所,“洪園余韻”也被選入西溪“三堤十景”中。欣悉將要發行的郵票中有昆劇《長生殿》,首發地點一定不要忘了杭州的“洪園”。
浙江與昆劇相關的原地:
1、浙江京昆劇團,杭州市上塘路118號,杭州市郵政局下城區局朝暉支局,郵政編碼:310014。
2、洪昇祖居“洪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西區)訪溪路,杭州市余杭區閑林郵政支局,郵政編碼:311122。
注:作者系著名學者,浙江省(兼杭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浙江大學客座教授。作者:陳潔行 文章來源:浙江集郵